探寻神农架的名由
何谓神农架?意即神农山,在这儿“架”字的意思就是“山”。这似乎不难理解,因为古人早有“架者,山也”之说,现代汉语也仍常将“架”做为山的量词(譬如一架山,一架梁子等)。可又令人费解,因为遍查历史名山名录,竟然再找不到一个以架为名的大山。二字意义上的联系该是怎样发生的呢?探寻神农架的名由,似能受到启发。
神农架最早仅为一座高山名。它屹立在秦巴山脉东端,今称其北峰为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南峰为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历史上统称神农架,也被记做神龙架。清同治版的《兴山县志》记载甚详,曰:“兴山山国,峰峦重复,界以水,凡分四路,其山脉皆出自县西北之神龙山。神龙山,县境第一高山也。神龙山脉,出自四川大宁与湖北房县交界之太平山,迤北九十里为房县九道梁山,又西九十里,入县境为神龙山,一名神龙架山。”又曰:“老君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高处曰神龙架”,“白沙水以西之山出自神龙山,北隶房县,西隶巴东,南隶兴山,为三邑界山,一名神龙架。”
一座高山何以神农架为名呢?显然与神农传说有关系:神农即华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易》称庖牺氏殁,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峤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有圣德,继无怀氏后,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做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
那么,“架”字又该做何解释呢?上世纪40年代初,房县县长贾文治探察神农架后,曾留下这样一段记载:“神农架起于何时,殆无可考。据当地土人云,昔时神农皇帝于其处采木建屋,工未遂而神农升天成神,空留屋架于人间,后人遂以神农架名之也”。
依贾氏所言,神农架是因神农“采木建屋”、“空留屋架于人间”而得名的。细想起来,此说尚不尽完善,当地民间也另有说法:上古时代,神农皇帝为遍尝百草来到这座山上,但见山高气寒,猛兽众多,于是便“架木为屋,以避凶险”;山上无路可行,难免攀崖悬壁,于是便“架木为梯,以助攀缘”;在刘享寨(留香寨)上著就了《神农百草经》,带着竹简走下山来,一心及时传授给众百姓,却不料行至天门垭口时,天上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把竹简尽行吹落到了河谷,化做了一片紫竹,他知道这是天帝要听汇报了,于是便登上西侧的山顶,“架木为坛,跨鹤飞天”。人们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为了神农架。
后说当更为确切:首先是点明了神农“架木”的原因。神农乃“中华医药之祖”,《淮南子》有云,“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通鉴前编》也说,“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书以疗民疾,而医道兴焉。” 神农要遍尝百草。自然得寻药源丰足的地方,神农架自古便是一片天然药园,当然正合其需要。其次是有当地农家世代居住的“垛壁子”可证。“垛壁子”或称“千脚落地”,是一种十分简陋的茅草屋,纯用树杆子横竖交叠垛成四壁,多单门独户地搭建在耕地边上,显然是由神农“架木为屋”而来的。第三,神农架药农至今仍擅长“架木为梯”。采药活动实在离不开梯子的帮助,欲采奇药更得掌握架设梯子的技巧。因为珍稀药物多生长在人难到的地方,譬如金钗吧,它对生境的要求是一要悬崖之端,二要下临深渊,三要水面反射的日月光辉恰好回落崖头,三者缺一不可。凭此生境,它才尽得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因而具有“起死回生”的神效,位居72还阳草之首。当今药农采金钗,仍然得架直梯攀登悬崖,借绳梯悬身绝壁,只不过神农当年的绳梯是以藤类为原料,当今则换成了尼龙或钢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