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理性回归必须打击“囤地块”和“炒中线”
“囤地块”和“炒中线”,这是开发商、投资商和一些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央宏观调控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采取的“转型”措施。这意味着前期的盲目炒作已经受到了遏制,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这种“转型”也意味着,应该加大对“囤地块”和“炒中线”的打击力度,推动房价的理性回归。
“囤地块”和“炒中线”的核心还是在于谋求巨额利润。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化的时间不过1- 2年,一些地方政府确实面临着财政收入困窘、建设投入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政府本身:财力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量入为出,是否真正能够确保本届政府“吃子孙饭”的时候不会“绝了子孙路”。不能因为自身的政绩、成绩,而挥霍纳税人的钱粮。
“囤地块”和“炒中线”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实体经济的大部分税收进入了国库,而消费经济的大部分税收归地方财政所有。给地方政府留下的惟一“窗口”,就是房地产建设的收入。只要这一税收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从中谋利的思路就不会发生转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核心就是重新建立起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将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冲动,“转移”到发展实体经济中。这样才能确保房价的理性回归。不至于出现从“赌短线”向“赌中线”的简单转移。
“囤地块”和“炒中线”发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新的动力,打破垄断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大笔资金之所以纷纷进入股市、楼市、期货市场等等这些虚拟经济、简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进入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研技术型行业,关键原因在于缺少从新兴产业中获取利润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如何提升实体经济的吸引力,用怎样的税收、货币、信贷政策来刺激、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将石油、电力、电信、能源等行业中国有企业“占大头”的局面打破,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才能建设更好的竞争氛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更多的创新能力。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创造性地打破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手机和电讯市场发展风起云涌,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中国的电信产业高歌猛进。如今,面临着新的经济调整压力下,我们同样也要通过打破垄断、创造机会来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何丰伦
房地产市场结构生变房企加快进军商业地产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业的结构正出现变动。出于平衡风险和寻找新增长点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房企正加快进入商业地产领域。
“目前商业地产在公司总资产比例中不到20%,未来我们将寻找合适的机会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复地集团董事长范伟说。
范伟还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单一从事住宅开发风险过大,为使业绩获得稳定持续的增长,复地还决定推进房地产市场投资业务板块,包括私募房地产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公司计划,到2 0 1 9年使投资板块的利润贡献率达到40%.
和复地一样,近期多家房企业加快布局商业地产的步伐。4月初,万科接手位于北京C B D核心区赢嘉中心,半个月内万科已连续接手三个商业地产项目。4月13日,保利房地产宣布未来3-5年,将持有性商用物业的投资比例增大到全部投资的30%.金地集团也表示将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运作作为未来重要战略规划,今年计划将20%的资金投向商业项目。
对此,戴德梁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陆逢兆认为:“或许此次楼市调控正是一次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的机会。”
他说,过去内资房企长期以住宅的滚动开发为主,对于持有型项目的投入较少。随着市场情况的转变,拿地越来越难,政策影响力度也逐渐加大,通过买地、卖楼获取利润越来越不稳定,而持有和运营商业地产无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管理成本,每年还能带来大量稳定的现金收益。
“企业在这一轮楼市调控中应更清楚地看到资产组合配置的重要性。”陆逢兆介绍,在香港等地,很多成熟的开发商持有物业比开发销售物业还要多。
随着住宅市场调控的不断推进,国内房地产资金已出现“转舵”迹象,主要是从商业住宅领域流向商业、写字楼市场。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4月北京、深圳的写字楼销售面积大幅增加,环比均超过100%,其中北京写字楼价格已达22173元/平方米,创一年来新高。租赁方面,4月京、沪、深、广四个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租金均有2%左右的大幅回升,各地写字楼租赁市场也正走出“谷底”。记者 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