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祖祠
浙江在线温县陈家沟5月28日讯(记者 陈新科)金庸说:河南——中国武术的心脏,武术的故乡。外家武功少林派,刚猛无俦;内家武术陈家沟太极拳,极顶造诣……八方武学,源自中州。
位于中原腹地的陈家沟,是黄河北岸15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因太极拳而声名远播。今天上午,第九届“网上看河南”采访团一行来到这里,一睹太极拳神韵风采,追寻其渊源与“转型升级”之路。
一种完美的运动
太极拳源自温县陈家沟,明末清初时,由村民陈王廷所创。300多年来,太极拳长盛不衰,如今已成为参练人数最多的世界武术运动。
村如其名。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将陈家沟分为两半。村中有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太极拳祖祠。这里朴素而幽静,伫立着的陈王廷雕像,神态飘逸,仙风道骨。雕像两侧各有一块碑,分别刻着“德”、“武”二字。似乎在无声地告诫后人,要记住太极拳重德尚武的操守。
温县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绍文告诉记者,陈氏太极拳是在吸取中华武术各派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阴阳之理和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之术创成的拳种,后来衍生出“杨、武、吴、孙、和”五大流派。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把内心的浮躁、狂躁、狂喜、狂怒练掉,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至高境界。太极拳以近乎完美的运动形式诠释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文化审美价值很高,所要求的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勇、信、德等武德修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92年,温县跻身首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温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同年,温县太极拳入选河南省民俗经典项目……
一张耀眼的名片
太极拳300多年的历史,在陈家沟留下深刻痕迹。
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见证了杨氏太极拳代表人杨露禅学拳的不易。陈氏太极拳最初不传外姓,酷爱太极的雇工杨露禅常常攀上青峰岭,藏在树丛里偷拳。陈家被杨露禅的好学和执著感动,破例收他为徒,并把陈氏秘传拳谱传给他。电影《神丐》、电视剧《太极宗师》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和杨露禅相比,今人学太极拳要容易很多。温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陈家沟八成以上的人都会打拳,甚至小孩子做游戏也离不开太极拳招式。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话——喝了陈沟水,都会蹬蹬腿。
陈家沟出了很多太极拳名家,他们有人在村里开办武校、家庭武馆,有人走出国门,致力于传播太极拳和中国武术文化。陈家沟的“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经常赴海外交流太极拳文化,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拳。和陈正雷师徒情谊极深的美国青年杰夫说:“我的梦想就是学成后在美国办一所武术学校,专教太极拳,把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给美国人民!”
太极圣地的光环,吸引了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来朝圣。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高手擂台赛等国际国内赛事。仅去年一年,到陈家沟参加比赛和观摩的太极拳团队就达138个,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外国友人惊呼:“来到陈家沟,才算真正见识了太极拳!”
为了传承太极拳文化,温县把太极拳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科目,陈家沟的孩子在武校和家庭武馆学拳,一律免费。
作为国家旅游局指定的特种旅游项目,太极拳如今已成为温县和焦作的名片,成为发展河南旅游业的拳头产品。
一项充满希望的产业
“挖掘好、开发好、弘扬好,有规模、有效益”——2007年,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温县考察工作时,对弘扬太极拳文化提出了殷切要求。
“把陈家沟太极拳塑造成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2009年,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
近年,温县在开发太极拳产业时十分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和增强陈家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
记者看到,集太极拳文化、武术教育、娱乐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陈家沟中华太极文化园正在建设中。
陈家沟太极文化产业中的亮点之一、国内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将在下月开馆。馆藏的近3000件珍贵文物,将展示太极文化的源远流长。
目前,温县从事太极拳产业的人数已达3000多人,年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亿元,太极拳对地方GDP的贡献额已达2%。
谈到太极拳的前景,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陈照森说:“太极拳在哪里都可以学,但要详细了解太极拳的历史,真切感受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就必须到陈家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