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曾连续7年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这座城市还有“中国乳都”之称,中国每两杯牛奶中就有一杯产自这里。只要找对了路子和方法,呼和浩特无疑是一座蕴含着巨大潜力与爆发力的城市,短短几年间,昔日“小嘎查”便华丽转身,成为魅力青城,就是最好的佐证。
发展再快的城市也会在跑步前进的过程中遇到羁绊,在为呼市“补齐短板”的过程中,城市决策者意识到, “资源环境、投资环境,都是第二位第三位的问题,第一位的环境就是行政环境。”
打破行政桎梏迫在眉睫,于是,一场最彻底的行政改革展开了,“让政务服务更高效、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在今年4月中旬举办的首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上,一个观念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行政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
呼市不耍花架子的行政改革使权力在阳光下为民所用,一年54万余件事项零投诉足以说明一切,今年年初,《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实验室,对全国13个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抽样调查显示,呼和浩特继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之后位列第六。
如今,呼和浩特的城市名片上,又添加了最有底气的标签:最彻底的行政改革、不耍花架子的政务中心和人民最满意的政务服务。
呼和浩特:一场彻底的行政改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呼市领导人注意到了行政体制环境落后严重制约着呼市发展,自上而下地,呼和浩特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革新
即使在五年之前,每每有呼和浩特人提起“我来自内蒙古首府”时,还有不少人会反问:“是包头吗?”这成了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尴尬。
呼和浩特为蒙古语,汉意为“青色的城市”,即青城,也被外界称为“呼市”。“十年前,这里的确不像一座城市,简直不堪入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韩志然的印象中,那时的呼市污染相当严重,城市也被破坏得相当严重,少有高楼,“在沙漠中骑骆驼,在蒙古包外骑马”成了电视宣传片给外界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呼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