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嵩绘
在甘肃省会,自10年前兰州科学宫拆除后,原址计划建设的甘肃科技馆却一直没有建成,至今长着荒草。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省级科技馆的省份,600多万甘肃青少年还要等多久?
“旧宫”拆除 “新馆”无痕
兰州科学宫旧址,位于兰州市繁华热闹的东方红广场东北侧。10年前,这里曾是全省的科普中心。科学宫于1985年建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学术报告厅、天象厅、地球厅、智力厅、科普楼、天文观测塔等组成。
2000年,兰州科学宫被拆除,计划原址新建。
对于兰州科学宫拆除的原因及新馆建设,甘肃省科协网有关“甘肃科技馆(简介)”的内容里,至今还保存着相关记载:“因场馆面积有限、设施陈旧等原因,省科协已将原场馆拆除,计划新建一座具有现代科普功能和建筑风格的大型科技馆。”
然而,“旧宫”拆除了,“新馆”却迟迟没有建起。
其中原因,在2010年3月调离、曾任兰州科学宫主任和甘肃科技馆馆长的郭成钰,不愿接受记者采访,只是简单地表示:“原因是综合的,不是哪一方关系造成。”
由于原领导已经换届,对于甘肃科技馆10年“难产”,现任甘肃省科协及甘肃科技馆的相关负责人都称:“只想把现在工作干好”。
多方呼吁 未见其果
“一个文明城市必须有三馆,即科技馆、博物馆和艺术馆。甘肃有647万青少年,却没有一个让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省级科技场馆。”
这是写入《甘肃省科协“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计划》中的一段话。甘肃省科协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建一个高规格、高水平,集科学化、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省级科技馆,为全省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提供稳固阵地。
“十一五”马上结束了,甘肃科技馆仍然没有建起来,等待,从5年变成了10年。
“"甘肃科技广场"项目合同生效,乙方已履行了合同约定,甲方也已收受了乙方巨额补偿、拆迁等费用之后,甲方出现扯皮、拖延等单方面违约行为,致使项目建设搁浅。”——这是2008年政协甘肃省十届一次会议上,民建甘肃省委员会《关于尽快建设甘肃科技广场项目建设的建议》集体提案中的内容。
从这份提案看,甲方是甘肃省科协,乙方是甘肃金运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科技广场项目就是甘肃科技馆建设。该项目是1999年原甘肃省计委批复,“由省科协以土地投入引进资金联合开发”项目,以填补甘肃无大型公益性科技场馆空白。
这一“政企”合作项目为何甲方违约,提案中没有具体说明。记者从甘肃省科协了解到,主要原因是:企业用于商业开发的面积过大,留给科技馆的面积过小,设计通不过,专家不同意。
除此之外,原址重建面积不够,不符合2007年开始实施的我国《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是造成甘肃科技馆难产的另外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经济落后,投入不足,成了甘肃科技馆难产的又一个原因。
记者从200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立项建设甘肃省科技馆的请示》中看到,要异地建设一个规划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科技馆,包括土地、土建安装、展教装备、室外配套等费用,在兰州市估算投资要5.82亿元。
难产责任 谁来承担
科技馆是以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教育活动的社会科普机构。
“我每去一趟上海,就要到上海科技馆去。”常天谊是兰州一中的学生,对于其他省市区有漂亮的现代科技馆,非常羡慕。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五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常天谊和她的同学王睿共同参加的“新型注水玻璃及降温保暖水循环系统”发明创造获得了一等奖。
兰州科学宫拆除后,新科技馆建不起,不光没了科普参观场所,一些相关活动也停办了。
为了展示孩子们的科幻画作品,每年6月,兰州科学宫旧址周围圈起的围墙,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
“从2002年至2006年,我们连续举办的多届科幻画比赛就绘在墙上,孩子们的参赛热情很高。”甘肃科技馆副馆长张岚介绍,尽管没有固定场所,科技馆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想方设法组织各种科普和竞赛活动。
“在省级和全国的竞赛活动中,我们的参加人数、获奖数量和质量在逐年上升。”这让张岚和同事很欣慰。
我国《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要求:“科技馆建设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可在甘肃省,600多万孩子,10年却拥有不了一个科技馆。对此,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何文盛认为,不管什么样的理由,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就应当由政府提供,科技场馆也包括在内。
甘肃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其中200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61.28亿元,2004年实现103.98亿元,2009年实现286.7亿元。
与此同时,被拆除的兰州科学宫所在的兰州市城区范围内,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其中不乏政府部门的办公楼。在很多人看来,“穷”已经不是甘肃科技馆建不起的理由。
“这不是能力和财力的问题,而是认识和态度的问题,10年了,没有一个像样的科普场馆,对人才的培养,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特别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素养的提高方面,损失非常大。”
新华社记者 王艳明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