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又
又是一年高考,打头阵的作文再一次适时地闯进了公众眼帘。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既不乏全国卷的看图与读文,更不乏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四川卷“人生的点和线”、重庆卷的“难题”等直接命题式作文。随着作文试题的逐一揭封,舆论对命题的热情再一次表现出空前的高涨,既有叫好者,也有对上海作文摒弃诗歌的质疑者,更不乏调侃者。
在现阶段,高考作文承载了两层重要意义:一是考场内用以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测试,二是考场外公众用以对应试教育体制的窥探。在高考体制冰封难解的现实面前,作文这一科举形式自然不可能抛弃。对于选题的是非争议几乎年年都有,但选题怎样能切合实际,则是各执一词,理由也是难分伯仲。
就作文命题来看,相较于过去着重于突出作文的社会性,今年不少地方的作文明显偏重于人文的体温,比如山东卷“人生的光影变化”、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四川卷“人生的点和线”,以及江西卷的“找回童年”等。偏重于个人,这有助于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从而更大程度地避免舆论对高考作文命题逼人撒谎的指责。
高考离不了作文,作文命题确实占据着相当地位,但作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展现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应当有个人对社会的所感所思的凝练。然而,综观近年来的作文阅卷,对打分尺度的把握往往是数人共同打分。理论上讲,这种打分制确有可能避免遗珠之憾,但真正的困难在于,在传统高、大、全的作文套路中,那些真正饱含个体思想,尤其是真知酌见的作品能否不被打上与时代不合拍等有色标签?无法割舍的现实是,近年来经媒体披露出来的所谓优秀作文,虽不乏文字优美者,但总体立意局限较大。
作文是文学的启蒙,文学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假以文学角度审视,作文不应成为考生努力揣摩阅卷意图的应景之作。尤其是在现今命题抛却了过去那种宏大特征,日趋现实化,生活化,形式上更易把握,考生理当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
记得有作家曾坦言,认为自己去写高考作文也难以取得高分。显然不是作家不会写千字短文,而是难以写出那种适应空间狭小阅卷模式的优秀作品。基于语文能力的作文阅卷模式理论上没错,但如果仅以此作为局限作文主题尤其是思想的范畴,对于作文乃至文学的意义视而不见,这何尝不是对作文的一种伤害,也难避与文学意义背道而驰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