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工作绝不能靠一两次‘风暴式执法’,更关键是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和公众广泛参与机制。”3日-4日在南京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环境保护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和地方环保部门的官员这样表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论坛上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表示:“北京、上海等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晴朗天气少,看不到明亮的星星……”
“发达国家两三百年内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已集中出现。因此,中国的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压缩性、结构性、复合性的特点,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环境问题对社会和谐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
2004年末到2005年初,中国接连刮起了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向新闻媒体通报了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责令立即停建,并将对其重罚,对直接责任人员,建议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此后,随着环境主管部门的一次又一次行动,“环保风暴”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悉。
与会专家表示,不可否认,“环保风暴”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整改了一大批污染项目,对污染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明显的震慑作用。然而,从寻求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来看,依靠“风暴式执法”显然远远不够。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尝试从长效制度建设、公众参与等层面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长效监管体系。
为了强化地方政府领导对环保的责任意识,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就明确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中国环境主管部门官员在南京透露,在一批又一批地方官员被问责之后,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纷纷强化措施,仅去年一年就有多个地方出台各式环保条例与办法,如河北颁布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行政问责办法》等。
中国政府还尝试通过提高环境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地方环境主管部门的地位也得到相应提高。
完善环境评价制度同样非常重要。与会环保专家表示,环评机构、审核专家组、地方环保部门,本应对申报项目进行三重把关,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方都很难做到尽职尽责。
环境保护部6月发布《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作为政府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中国环评制度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30家出现质量或管理问题,比例高达四成。
为了保证环评的公正性,隶属于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于2011年完成环评改革的试点工作,即将原先研究院下设的环境影响评估中心从研究院剥离。“通过与政府部门脱钩,来增强环评的独立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董雅文说。
113个重点城市每天的环境质量,中国七大流域的每个流域国控断面水环境监测情况……环保部官方网站上每天都会公布这样的信息。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环境保护秉承向人民群众公开信息的原则,这既是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同时也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工作。
当然,环保的治本之策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政府深刻意识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动。
中国政府的举措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周生贤表示,与2005年相比,2009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4.6%;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下降29.2%。
“抓紧制定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周生贤这样描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记者蔡玉高蒋芳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