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岛董家口港规划开发建设6个大型开散式码头,董家口港区内的重要工程之一——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45万吨级油码头正在建设之中。
同时,其后方是约8.7平方公里散货作业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散货作业区。优先启动的大宗散货区与液体化工品区共分配了13个泊位,均有足够的运量保障;尚余33个泊位,包括4个40万吨以上的大型泊位,为未来可持续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青岛市董家口港区位于青岛市南翼的胶南市辖区琅琊台湾,三面环海,规划码头岸线长约35.3公里。近海水深平均-15m,离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常年不冻不淤,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沿黄河向西延伸,贯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经济腹地总面积约87.3万平方公里,为港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两纵三横”交通便利
港区内外交通便利,距国际主航道仅10公里。
子信路、坝南路横跨东西,疏港一路、中心路、子良山东路纵穿南北,构筑起港区“两纵三横”的集疏运系统;青兰、同三高速、204国道、滨海公路、海湾大桥、海底隧道通过中心路与港区融会贯通,形成速达城市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驰骋入港的青连铁路,衔接港区的晋中南部铁路,高效实现海、路、铁的立体交通的集疏运格局。
“三部曲”打造综合性国际化港口
根据港区战略发展研究,港区建设将分三个阶段进行,至2030年港区总吞吐量将达到19200万吨:
第一阶段(2010—2015)
以“为胶州湾干散货迁移与临港产业发展提供运输保障”为导向,初步建成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散货的海运直达、中转联运运输体系。
第二阶段(2016—2020)
以“建设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为导向,初步确立董家口港区散货中转枢纽港的地位。 第三阶段(2021—2030)
以“建设融综合物流、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临港工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化港口”为导向,发展临港工业,完善现代港口产业体系;以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货物的集散与中转为抓手,以稳定的航线为基础,形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环渤海湾乃至全国的港口布局与功能。
创新“董家口模式”高效开发建设
董家口港区作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何种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青岛市委市政府,借鉴参考了世界地主港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结合国情和青岛实际,在强化政府管理和公司制管理两种形式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青岛港口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即“政府主导、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地主港模式。
“政府主导”:建立一个权威、高效的运作体制。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一级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将规划、发改、国土、口岸、海洋、港航、海事、“一关三检”等20多个涉及港口发展的职能部门纳入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统一协调相关行政资源,为港口发展提供软、硬环境支撑;另一方面与入港企业签订《管理公约》,在项目入驻、防止恶性竞争、服从港区管理、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等方面加以规范;主导编制各种专项规划,主导港区内道路管网、防波堤、航道、雷达导航等重要公共系统的开发建设,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港区开发建设,减轻了企业投资压力,提高了基础设施配套的统一性和全局性。真正实现统一领导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招商宣传,实现港区可持续性发展。
“公司市场化运作”:成立真正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主导的港口公共服务企业——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公司,通过开展土地、资本和项目运作搭建起港口市场化运作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董家口港区通过初期实践验证该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和可操作性,目前已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列为全国首个“地主港”的创新试点。
在这种模式下,港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开创了全国乃至世界同类港口快速发展的先河。仅用80天,长约10公里的港区南北中心路即全线贯通;施工引堤开工仅210天即突破千米,创全国同类建设新纪录;疏港铁路、道路管网、防波堤、航道、填海造地、雷达导航等重要基础设施均全面启动并完成前期工作;港区第一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进行试靠泊;鲁能码头5万吨和3.5万吨两个通用泊位将于2010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中石化LNG、新加坡万邦集团、香港现代货箱公司、南方矿业公司、大唐电力集团、青岛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港区开发建设得到多家金融机构认可,并形成“银团”支持,目前已签订贷款总额达300亿元。
3-5年内,港区20平方公里启动区域将率先投入运营,初期完成的6个泊位将全部按照“董家口地主港模式”运营,建成后将有力带动周边港口物流中转,更可辐射日韩等国际港口,盘活水水中转,对于国家能源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