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山抒怀”纪念唐山抗震34周年文艺晚会现场,与会领导和嘉宾代表向24万唐山大地震罹难者敬献鲜花 记者 周源森摄
我们无法忘记这个日子——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弹指一挥间,34年匆匆而过。昔日的瓦砾不再,但是,唐山人没有一天能够忘记那24万飘逝的生命。
因此,在唐山大地震过去34年之际,电影《唐山大地震》摄制完成并在全球公映。这不是让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拾捡记忆的碎片,不是让人们在悲痛的底色上冲洗灾难的惨烈;《唐山大地震》每一个镜头无不张扬着人性的至善至美,无不讴歌着民族性格的坚韧不拔,无不凸显着新唐山建设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
让死者有不朽的名,让生者有无尽的爱!
的确!
我们钟情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依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不为脚下的这片土地肩起责任和担当、创造希望和梦想!
今天,站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大背景下,唐山向世人展现的是一个震后崛起的奇迹之城、一个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一个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城、一个独具特色的精神之城。
唐山,“当惊世界殊!”
晚会主持人陈铎、倪萍 记者 周源森摄
震后崛起的奇迹之城
唐山大地震,“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
然而,唐山人民“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震后第10天,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唐山电网并网发电;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工业生产全面恢复,震后第二年,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1978年元月,《人民日报》刊文称:“唐山抗震救灾取得决定胜利……大灾之下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那是怎样的峥嵘岁月!
震后唐山,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迎风飘扬,城市恢复建设日新月异:兴建住宅、集中供热、煤气管网、园林绿化……1990年,一块流光溢彩的牌匾,把震后的唐山载入联合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城市的行列,唐山因“成功地解决了震后百万灾民的入住问题,并辅之以科学的城市管理”而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万人齐唱《歌唱祖国》记者 周源森摄
国外报刊不再说唐山“被抹掉”,而把唐山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城市灾后复原和发展的范例”,并把唐山看作中国政策和制度的缩影。
筚路蓝缕、投杖为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短短34年时间,一座现代化新城就在片片瓦砾上崛起。那是24万亡灵的生命寄托,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奉献!唐山,用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史笔,把“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写在了昔日的瓦砾废墟上,写在今天的绿叶花丛中。
电影《唐山大地震》主要演员访谈 记者 周源森摄
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
科学发展的理论,照射着思维的田野。
唐山是一座百年工业城市。1895年,随着开滦煤矿的兴建,唐山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机械化生产煤矿、第一台自行建造的蒸汽机火车头、第一条轨距定制铁路、第一批桶装水泥、第一批卫生陶瓷。因此,唐山素有“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誉。
但是,以原材料、能源起家的背景,给唐山深深地打上了资源型城市的烙印。当神州大地发展热点多极布局,唐山却面临着“资源支撑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为继、经济持续增长难以为继、改善民生难以为继”的窘状。尤其是靠海无港,更加凸显了唐山的内陆模式。
那么,牵引唐山走向未来的“龙头”在哪里?
唐山志愿者代表宋志永访谈 记者 周源森摄
2006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唐山,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把曹妃甸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
曹妃甸,位于烟波浩渺的渤海湾内,“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下储有大油田”,是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的航道和港池。在这块“黄金宝地”上,唐山人历经12年的锲而不舍,使曹妃甸港口项目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牞并于200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的“一号工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新唐山抒怀”纪念唐山抗震34周年文艺晚会现场 记者 周源森摄
2006年7月,在那个火热的季节,党的总书记把曹妃甸建设提到了“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这是破解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把钥匙,是对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把握!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不仅仅是对曹妃甸,更是对整个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期望,是对唐山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无比信任和巨大鞭策!
面对着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和期望、信任和鞭策,唐山倍感时光匆迫,形势逼人。
于是,从2007年开始,新一届唐山市委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连续的三年中,相继召开了中共唐山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四次全会、五次全会,谋划制定了唐山新的发展方略——从“依托大港、走向海洋、跨越发展”打造“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的战略构想,到“四点一带”“四城一河”建设的奋斗目标,无不彰显着“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核心理念。
一时间,解放思想成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导,实现了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的空前统一;历时两年、先后两次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路径……在忧近图远、投石激浪中,唐山创造性地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唐山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出台了国内第一部科学发展的地方法律《唐山市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进而形成了“唐山科学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传统的工业城市在发生裂变的同时被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围绕曹妃甸独特的吸附性和粘合力,整合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规划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形成贯通整个“唐山湾”的“四点一带”发展格局:以现代物流、精品钢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唐山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强力引擎,昔日让唐山人引以为自豪的原煤产品、矿山机械、蒸汽和内燃机车、普通钢材等工业产品,已被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纯电动汽车等新产品所取代;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成三足鼎立格局,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激光电视、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非传统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并形成产业化发展,成为撬动内需的有力杠杆。2008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0亿元,首次跻身全国GDP三千亿元俱乐部。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又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4.1%,全市人民更是全力以赴,截至6月3日,就捐款23991727.97元。
弘扬这一精神,我们永远博爱。“月评学雷锋十佳”活动,二十年如一日长盛不衰,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唐山品牌。唐山被誉为“留住雷锋的城市”,这当之无愧。荣获“河北省慈善特别奖”,被河北日报评为“2007年度河北十大新闻”,被誉为引领河北社会风尚的“风向标”的“帮一点”,则是唐山的又一张名片。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2009年“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我市20位优秀市民荣登“中国好人榜”。
弘扬这一精神,我们加快开放。正因为最早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机械化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和第一件卫生瓷,唐山享有“近代中国工业的摇篮”的美誉。已连续成功举办的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合作会议和首届曹妃甸论坛,更是唐山开放进取的大手笔,打开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又一个窗口。
弘扬这一精神,我们永图超越。昔日让唐山人引以为荣的原煤产品、矿山机械、蒸汽和内燃机车、普通钢材等工业产品,已被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纯电动汽车、高品质汽车板和造船用钢等取代。近年来,唐山工业创下多个国际国内“之最”,印证了从“唐山制造”向“唐山创造”的嬗变。
新唐山人文精神,紧跟时代脉搏,不断丰富时代内涵,在不断提升唐山软实力、竞争力、美誉度,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前无古人的宏图伟业中,不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今日之唐山,天时、地利、人和。在奋进的道路上,困难在所难免、挑战无处不在。新唐山人文精神就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利器和法宝,就是唐山奋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