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8月2日电“粪要多淋一点,现在天气大,种子被烤死了就划不来了!”1日早上7时,薄雾还没散去,在四川达州万源市黄钟镇吴家沟村一块新平整出来的坡地里,二两萝卜籽已经下地,村民张老三一边用锄头清理垄沟,一边对着正在浇粪的妻子冉启琼叫道。
“张老三”叫张学伟。年龄不大,38岁,因为平时做事利索、带点老成,加之排行第三,所以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这样叫他。
见到记者,张老三放下手中锄头,抖了抖满裤的泥土,说道:“这块地原来种着包谷,被大水冲坏后,助耕队帮忙砌好了保坎,镇上又送来萝卜籽,所以就趁着早晨凉快种上了。”
在距萝卜地百米开外,是一幅惨不忍睹的场面:一条5000多米长、50多米宽,逾140万立方的泥石流横亘在村子中央,将偌大的村庄拦腰切断,所到之外,只留下一道厚厚的河床。河床一侧,张老三刚刚建成的一幢两层楼房被泥石流“啃”掉了大半个身子,随时都有散架的可能。
“十几万的房子,一家人十几年的全部积蓄,一夜之间都没了!”张老三揉了揉眼睛,极不情愿地回忆起了那个可怕的夜晚。
那是7月17日凌晨3时,一夜的倾盆大雨在电闪雷鸣的鼓噪下越下越大。突然,熟睡的张老三夫妇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开灯,灯不亮;打电话,电话不通。屋外一片漆黑,借着闪电的光,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自家房屋下,一条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夹杂着成千上万个数吨重卵石的大河疯狂的穿墙而过;一楼房屋的砖头,正一个接一个不住地往下掉……惊慌中,张老三夫妇从屋后二楼阳台上扔下几床棉絮,拉着家人纵身跳下,捡回了几条命。
“政府早就下了预警,还教了我们一些防洪准备,哪个晓得雨下这么大呢!”张老三无奈地说。据达州市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当晚,黄钟镇吴家沟村降雨量达474毫米。
8月1日8时10分左右,太阳冒出了半个脸。淋完最后一瓢粪,张老三夫妇准备回家煮早饭。
张老三夫妇的“新家”是在灾后第三天镇上抗洪突击队员搭建起来的竹板壁木架房,35平米左右。屋内一架木床,一张旧课桌,两盏煮饭用的“鼎罐”。因两个子女都投亲戚家了,所以夫妇俩对这个简陋“新家”并不在意。
拾掇好柴禾,妻子冉启琼就生火做饭,张老三则在课桌上切起土豆片来。闲聊中,一张贴在竹板壁一角的《万源市“7?17”灾后物资发放清单》吸引了记者注意。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大米90斤、清油15斤、被子3床、衣服5套,日期截止为7月30日。
“政府隔三岔五就会送东西来,生活是完全没有问题。”张老三话音未落,屋外就响起了“突、突突”的摩托声。
“张老三,出来抱一下米!”一个身材墩实,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用粗犷的声音叫道。此人正是黄钟镇镇委书记李寿东。张老三接过一袋大米,向李书记询问起了秋粮补种、田地调整、子女入学、房屋重建等问题。
“听说我们镇全垮户就有132户,这下把李书记忙惨了。”张老三妻子冉启琼补充道,“你看他那衣服,十几天没洗了,背上、领上全是一层厚厚的白色汗渍。”
接近9点,香喷喷的米饭加炒土豆做好了,夫妇俩围着那张旧课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采访临近结束,张老三握着记者的手说:“你们放心,我们现在根本不去想洪灾了,一心只想着如何谋出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