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如何做好开幕前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是志愿者组织和服务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也是广州亚运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前提之一。然而“缺乏社会认知”、“对志愿者缺乏足够的关心和了解”、“需要更多的规范和激励措施”却是目前志愿者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为距离广州亚运会100天倒计时系列活动之一,“志愿中国·和谐亚洲”奥运亚运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国际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0余名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代表就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进行交流和讨论。
“如果按每小时报酬为20元计算,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们累积工作已经超过上亿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如果用经济数据来统计的话则是超过40亿元人民币。”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说,志愿者们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根据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对广东省志愿服务的调查显示:“33.5%的人参加志愿服务还是受到阻力,心存顾虑的。这主要在于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为‘出风头’;或者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这令满怀爱心而来的志愿者非常伤心;再有就是有些媒体宣传时随意拔高志愿者形象,让人觉得志愿者‘可敬不可爱’。”
其次,“人员流失率高一直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相对于一般志愿者的管理,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更具难度”。而“亚运会的不可重复性,志愿服务的责任重大性及单调重复性,志愿者的随意性及复杂性更需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持续采取高效的激励方式来吸引和保留志愿者,以降低人员流失带来的损失”。
“由于联系以及后续的激励作用不到位,很少有人能够愿意长期或者定期做志愿者,大多数人都是临时志愿者,有的人确实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更多的人却是因为已经‘做够了’、‘做烦了’。”来自新加坡国家志愿者慈善中心原志愿者管理顾问兼培训师梅英建议,应当建立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志愿者离开时的评估机制。此外,也需要建立良好的与志愿者间的联系、互动机制,需要让组织系统化,需要培养一些项目管理者来做这些事情。
对于人员的评估和激励,专家建议“制定相应的组委会内部法规来规范志愿者的行为;安排与志愿者一起工作的正式员工对志愿者活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与监督结果,从各个维度来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参与动机;在管理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并且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注重团队精神的建设”。
“创造宽松、安全、有利的环境是志愿者活动能够积极开展的前提之一”,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东亚区域经理奥利弗(Oliver Wittershagen)认为,“要想开展好志愿者工作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要确保志愿者的人生安全,以及使志愿者的工作得到认可和重视。同时做好培训以及建立相应的机制、规划是很重要的。”
此外,专家也建议,要做好志愿者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比如应当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群体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识别系统,要包括服装、胸卡、手册、地图、海报等“硬件”,也要包括口号、回答问题、接听电话时的第一句话等礼仪准则;其次,要有自己的杂志、网站、视频、队歌等,记录志愿者的形象,并给他们容易看到群体形象的机会,包括树立志愿者领军人物,挖掘典型事迹的机制,在外界和志愿服务群体内部加以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