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在给被泥石流掩埋60小时后获救的刘马姓代扎针。
8月9日,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被困35小时的老人杨金凤获救后在救援帐篷里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高健钧摄
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12日电 (新华社记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雨后的舟曲道路泥泞,交通受阻,舟曲灾区救援工作难度随之增加。
灾后第5天,坚守在这里的医疗防疫人员依旧忙碌着,发放药品、外伤包扎、喷洒消毒液,在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誓做舟曲人民生命安全的“护航员”。
救治——为了宝贵的生命
泥淖中的医疗点上,医护人员连日来持续奋战,把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从死神身边拽回来,让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在自己手中延续。
灾后第二天,虽然进行了全力抢救,但12岁的小男孩最终还是闭上眼睛,舟曲县人民医院医生韩家凤忍不住痛哭。从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她一直守在医院,守在伤员身边不敢合眼,唯恐生命在这一瞬间消失。
“快点救人!”当一名伤员被送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的临时救护点时,医疗队员殷洁大声喊着。队员们抬来临时担架充当病床,一名医护人员把自己的手当作药瓶支架,提起液体瓶……解放军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抵达舟曲后顾不上喝口水,便在现场展开医疗救援。
“一定要全力做好伤员的救治。”8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来到灾区医疗救治现场,仔细询问每位病人的病情,同时召开会议成立医疗卫生工作组,下设医疗救治、防疫消杀、联络、救援物资募集4个小组。灾区医疗救治工作正有序展开。
连夜辗转12个小时的卫生部专家组一到达舟曲,就立刻为伤员进行会诊。
12日上午,解放军第一医院医疗点。城关镇瓦厂村居民雷中礼正在接受治疗。
尽管自己也是受灾群众,但和老伴一同幸存下来的雷中礼从8日天一亮,就开始参加搜救工作。连续5天的大强度搜救,他的两手、两脚遍布血泡、水泡,两个小腿上有大量外伤。
解放军第一医院院长李晓云说,对每一个就诊的受灾群众,医疗队都进行认真地诊治,并及时提供治疗和提示注意事项。
救灾现场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兰州、天水接收伤员的医院也在忙碌着,11日,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留医的舟曲伤员14名,大部分伤员病情稳定,其中4名重症伤员,院方采取了特别护理。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问肃生说:“治疗过程中,医院保证每个伤员都有专门的陪护人员,保证所有伤员得到科学治疗,保证他们平稳地度过这段时间。”
医院泌尿科护士长马红梅介绍:“目前,转抵天水的灾区伤员病情基本稳定。对于同机到达天水的17名受了轻伤的陪员,都有专门的护士在守护。”
卫生部赴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医疗救援工作组专家黄强说:“目前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是平稳的,但是有两个截肢后的病人病情比较重。下一步对这些危重的病人要进一步严密观察。”
目前,救援已经进入到第五天。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主任梁万年说,虽然现在搜救出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小,但对于每一个被救出的生命我们都要保证他们接受最及时有效的治疗。
转运——为了生命的延续
缺水断电,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舟曲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等大部分医疗防疫机构被泥沙淹没,伤员的救治存在很大的困难。
卫生部部长陈竺8日当天到达舟曲后了解到现场不具备救治重伤员的条件,果断决策,提出转运全部伤员至医疗条件更好的周边市区。至此,伤员转运工作拉开序幕。
9日19时50分,在300多公里外的天水市,接到紧急指令的120急救车在天水机场依次停靠,蓝色的顶灯不停地闪烁着,车上的医护人员焦急地等待着即将运抵天水的灾区伤员。
20时许,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4架直升机徐徐降落在天水机场。
“快!灾区伤员来了,赶快将伤员抬到车上!”随着一名医生的呼喊,所有医护人员迅速跑到飞机前。“小心点,这位大娘腿上有伤。”医护人员将伤者一一小心平稳地挪上救护车。一时间,天水机场到天水市十多公里的公路上,120急救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天水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
舟曲灾情发生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召开紧急会议,在住院部24楼设立“专区病房”,准备了23张病床,用于灾区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严祥介绍说,当天医院就抽调人员成立了舟曲医疗专家组,整装以待。
天气情况不允许直升机飞行作业,被埋60个小时后获救的刘马姓代迟迟不能转出。“不能再等了,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甘肃省卫生厅果断决策。10日21时,甘肃省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将刘马姓代等4名伤员送往兰州治疗。
11日17时45分,舟曲第二批转移至兰州的16名伤员中先期9人经过近9个小时的奔波到达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记者在兰大第一医院现场了解到,本次9名伤员当中,最大的58岁,最小的6岁,其中一人肋骨骨折,其余人员需经诊治后确定病情。病房里,6岁的冯一博两眼充血,却面带微笑,他不时地扭头去看临近病床上躺着的妈妈。
11日19时,来自舟曲灾区的7名伤员被送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经过初步检查诊断之后,伤员被送往病房接受进一步诊断治疗。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李玉民对记者说,按照省卫生厅要求,医院立即组织相关人员为灾区伤员调配床位20多个,并及时准备好了治疗所用的仪器、药品等。
甘肃省中医院为了确保灾区受伤群众送达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对人在泥石流灾害中的受伤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救治演练。
目前,全部转运出去的伤员都已接受到良好的治疗。为了生命的延续,转运工作仍在继续……
防疫——为了人民的健康
“人人喝开水,提倡吃大蒜。天天清垃圾,随时灭蚊蝇。提水冲厕所,及时埋粪便……”近两天来,舟曲百姓的手机陆续收到这样的短信。通俗的语言提醒着人们,在泥石流灾害后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护自身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指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是防疫上的一个核心思想。他们将重点加强生活饮水监测和食品监督;加强灭蚊灭蝇工作;加强与部队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完善消杀灭等技术方案和统计体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除了发送短信,舟曲县城的广播里开始播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病知识:不要裸脚踩水,不要在可疑的水中游泳、洗衣服;管好猪、狗等动物,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与此同时,10万余份防病宣传画和传单被广泛张贴、发放。
43岁的朱春林是舟曲县妇幼保健站的大夫。12日下午,他带着健康知识宣传画和传单,提着县医院熬制的调理肠胃的中药,越过高低起伏的松软淤泥,爬上位于皇庙山的第一初中临时安置点。
来不及歇口气,朱春林就和临时安置点的同事们一起张贴宣传画和传单,布置中药汤剂免费发放点。看到月圆村70岁的刘全生喝下第一杯汤剂,看到得知消息的群众陆续前来领取中药,朱春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据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常继乐介绍,舟曲县城小,属亚热带气候,比较适宜细菌生长。特别是灾情发生以来,县城唯一的水厂被冲毁,整个县城自来水供应中断。
他说,受灾群众唯一的饮用水源都来自山泉水和井水,稍微不注意就会引起多种疾病和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为防止疫情发生,卫生部门首先从饮用水和食品卫生问题抓起,努力避免病从口入这个关口。
一方面是细致入微的健康知识普及;另一方面,各项具体的防疫措施也被落实到位。
——300余名医疗、防疫、监督等方面的专业人员,70余辆救护、防疫和卫生监督专用车辆,400多公斤消毒液、4万片消毒片、20升灭蝇药等消毒药品及200多件消杀器械从甘南、定西、兰州、临夏、陇南等市州紧急调派,迅速向舟曲集结,全面开展医疗卫生防疫工作。
——灾区生活饮用水、医疗废物处置、传染病报告、食品安全、环境消毒监督等工作不断强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餐饮单位被停止营业,厕所和垃圾场的蝇虫密度从9日的每平方米220个至300个减少到10日每平方米7个至10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染病发生风险。
——甘肃省从定西、兰州、庆阳等地调运大蒜20吨,用于防治传染病;从兰州调花椒100公斤,用于预防肠道传染病。甘肃省红十字会11日紧急采购10吨大蒜,100公斤花椒运往灾区,用于卫生防疫。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说,为了科学有效做好灾区防疫工作,卫生医疗部门已制订出6个技术方案,实行卫生防疫“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包保责任制,将城区划分为15个片区,全面开展消杀灭菌工作,已累计消毒面积171075平方米。(执笔陈俊、刘奕湛、黄小希;采写记者宋常青、卫韦华、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