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从江苏实际出发,我们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加快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重点实施三项计划:一是“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今后三年,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要翻一番,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0%左右,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二是“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实现“三个高于”: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每年高于1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3年完成技改投入1.5万亿元,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取向。要围绕制造业升级,提高生产服务业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我省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服务环节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项目,把加强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起来,依托现代化的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基地。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提高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提高旅游业消费水平及附加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等新兴服务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2、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科技竞争力是核心所在,也是战略支点。要以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目标,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力求突破更多的重要关键技术,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多的“江苏制造”转变为“江苏创造”。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利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三是实行开放式创新。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新机遇,广泛吸收境外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举措,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水平,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四是既占领技术制高点又提高市场占有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走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把握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方向,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深刻调整和新变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以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市场份额。
3、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近几年来,我省集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完善功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提高产出效益,提高竞争实力。一是实行重点支持,强化规模优势。突出抓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产业、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实行支持政策向重点基地倾斜,推动发展资源向重点基地集聚,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基地集中,尽快形成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强化特色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差别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育更多同行业中的“第一”、“唯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三是提高发展起点,强化竞争优势。苏南要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技术研发功能,更加重视提升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新型产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现代物流基地。苏中苏北要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产出效益和产业层次,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大企业大集团是特色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更多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
4、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加快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推动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近几年全省有条件进入城镇的农民将超过1000万人。要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增强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资源、活跃市场的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有序转为城市户口。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农村实事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让群众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5、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放型经济是江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5,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1/6。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这个优势不能削弱,水平必须提升。要坚持内外联动,扩内需稳外需结合,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出口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把扩大外贸出口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二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把利用外资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销售机构,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充分发挥利用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利用我省友好省州和城市较多的优势,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生产能力,建立境外资源能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参与收购境外研发机构、知名品牌、营销网络,提高跨国经营能力。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境外投资审批程序,优化各类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四是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以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带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提升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6、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根本要靠人才支撑;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特色基地,关键要建设人才高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做到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到江苏发展、更多创新成果到江苏转化,以人才优先发展形成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把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团队,造就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高等教育发展要加快从扩大规模向注重内涵提升,创新办学思路、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7、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居民收入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收入。二是把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手抓扩大就业规模,一手抓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序提高统筹层次,努力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发挥公益性服务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8、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清水蓝天”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要继续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实行结构调整、综合整治、应急防控、严格执法多策并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在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住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源地“五个重点”,强化实时监测监控,严格执法,铁腕治污。要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气、烟尘治理,以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为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机动车尾气、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力度,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继续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推进沿江、沿海、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构建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最佳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