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流经汶川县映秀镇部分被淹街道的岷江江水有所减少。新华社发 |
8月14日凌晨,天降暴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境内,凶猛的泥石流呼啸而下,冲垮房屋,阻断岷江,浊黄的江水将映秀镇化作一片汪洋。
命运多舛。这座秀丽的小镇,两次被悲伤所淹没。
去年8月,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开始了重建工作。今年8月,大部分建筑物将进入“交钥匙”环节,新家园已在招手。我们在那里看到了笑容、梦想与希望。
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却又把这触手可及的新家推远了。但是,没有人会放弃。
映秀遭遇泥石流
14日凌晨2时,映秀镇降雨量达到160毫米左右。大雨不断冲刷着地震后土石松动的山体,最终引发特大泥石流。约70万立方米的泥石瞬间从洪村沟直冲而下,掩埋了213国道后,冲入岷江。江水被阻断后,形成两个堰塞湖。被迫改道的岷江水,犹如猛兽,扑向美丽的映秀新城。
映秀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再一次被命运无情地揉捏。浊黄的江水摧毁板房医院,淹没新建成的水厂,最后涌入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有人在浊流中呼救,有人被大浪打翻无影无踪。更多的人被困在楼房的屋顶,在暴雨中等待救援。
8月14日一天,传来的都是汶川地震灾区发生泥石流的消息。仅汶川一地,便有16个地段发生泥石流。
映秀的消息,最让我们揪心。作为起步最晚的重建城镇,映秀人回家的时间,无疑要再一次延期。
泥石流冲不垮映秀人
讲述人:李勇(四川大学研究生)
8月14日早晨8点,李勇给我们打来第一个电话,告诉我们,映秀发生泥石流了。
我们问李勇,这次的特大泥石流会不会沉重打击映秀人的心灵。李勇说:“大地震都挺过来了,泥石流冲不垮映秀人。”
8月15日一早,这个年轻人就自发从都江堰赶往映秀,参加救援。车子进不去,就徒步,道路不通就翻山。
地震后,李勇曾在江边开了一家名为“印象映秀”的板房茶馆,向来自各地的访客讲述映秀的沧海桑田。
地震掩藏了映秀的过去,重建抹去了板房的影子。如今,成片的板房已经变成一栋栋各具民族风情的小别墅。有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有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还有那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这里将是映秀人的新家。社区前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好,并已嵌入石块拼出花纹。路两边,已安好保护环境的标语牌。社区之间,穿插着崭新的卫生院、幼儿园、菜市场……一切都是新的,只等映秀人回来。
去年,李勇在70多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四川大学EMBA中心,就读灾后重建方向的研究生。他还买了一辆红色的四驱越野车。和重生的小镇一样,这个29岁的年轻人,正风风火火地驶向新生活。
他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可选择的机会也很多,但他说:“我的根永远在映秀。”他一直期盼着回家的那一天。
他珍藏着在开板房茶馆期间留下的所有影音资料,准备搬回后发展旅游业,推广羌族文化。他的新茶馆,就要开在铁索桥附近。
8月15日傍晚,李勇告诉我们,映秀的堰塞湖已打通,被困的人已经全部救出来了。他和很多逃离的村民聊天,“其实大家心里放不下也离不开映秀,还是好想回家”。
希望老百姓不再感受到伤痛
讲述人:彭建军(映秀镇副镇长)
8月13日上午,映秀镇政府便召集各单位负责人,发出了谨防暴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通知。8月14日凌晨,因雨势渐大,政府部门开始紧急通知各单位疏散,并拉响警报。然而,喧嚣的雨声淹没了警报的声音,听到的人们也以为仅仅只是暴雨,未想到危险即将来临。
泥石流发生后,彭建军的手机一直无法接通。我们失去了他的消息。而此前的8月12日,我们刚刚采访了他,听他谈了关于映秀新城的规划和未来。
彭建军说,镇里原本是想把映秀小学等遗址都保留下来,后来又觉得保留太多的遗址,会给小镇的居民心理上造成阴影,所以最终只留下了最有代表性的映秀中学。
重建后的映秀是一个“温情小镇”。彭建军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这个概念打动了我们。映秀是震中,遭灾最严重。我们希望老百姓以后不要再感受到伤痛,平静地生活下去。”
丽江古城成了映秀的榜样。1996年,遭受了7级地震后的丽江却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城跃升为世界旅游胜地。
彭建军说:“丽江有的,我们都有。我们地处成都和九寨沟两大景区之间,又有羌藏等少数民族文化。而汶川地震为映秀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这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最佳条件。而且,地震之后,老百姓已经没有土地了,必须得为他们找一个出路。”
2009年10月,彭建军去丽江市玉龙县建设局挂职三个月。他住在古城边上,有空就去古城转转,和商户们攀谈,为映秀的重建取经。丽江的繁华和那里的阳光都让他念念不忘。
在最终的规划方案中,映秀新城被定位为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
彭建军自豪地介绍说:“这里汇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技术。重建之后,映秀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公共设施都将成为最新抗震技术的示范,而且都是由贝聿铭、何镜堂、安德鲁等大家设计的。”
在对地震死难者的缅怀之外,映秀人更愿意展示重建家园的努力。整个映秀镇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震博物馆。新映秀还兼具藏、羌、汉的民族特色。这些房子不仅是映秀人的安身之所,也是其立命之本。“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住家,家家做旅游,户户有商贸。政府对每条街道有统一的规划。”
在彭建军的脑海里,映秀未来的图景一点点展开:“还可以有各种民族风情的表演,比如说跳锅庄。我们一定要慢慢地让游客们从来这里吃一顿饭,逐步变成到这里住一夜。即使几年之后地震的热度下去了,我们的旅游业依然会持续发展。”
为此,他为游客们规划出了几条旅游线路:3小时镇区游、5小时精品游、8小时全线游、深度体验游。
过些日子,他还计划组织一些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去丽江等地考察。“看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心里就有底了,比我说一百遍都强。”
对于将来,映秀镇政府充满憧憬:以日均游客5000人保守估算,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人均直接消费200元,则年旅游直接收入3亿元,映秀镇区居民1745户,户均创收将达到17.2万元,户均盈利在7万元以上。而到2020年,每年的旅客人数将达到296.29万人。
“只要映秀一开放,人肯定很多。到时候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人流?小镇的面积有限,本身又有几千名居民,搞不好会瘫痪的。”彭建军有些烦恼。
8月12日下午,临别前,他嘱咐我们帮他多搜集一些各地旅游发展的资料。
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
讲述人:陈潇淳(援建人员)
8月14日晚,记者终于打通了东莞援建工作组综合部部长陈潇淳的电话。小姑娘在电话里哽咽难言,谈话总被哭泣打断。
她说,她和同事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然而失踪的工人让她无法释怀,“有六七个工地管理人员联系不上,我们之前天天在一起。”
她拒绝“失踪人口”这个词,只是反复哭着坚称:“只是联系不上,一定会回来的。”
陈潇淳1985年出生于广东,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工作。
2009年6月,陈潇淳随工作组一行6人,先期来到映秀考察。残留的废墟给这个从未接近灾难的小女孩极大的震撼。在废墟前,她哭了。从那一天起,她就希望和大家一起,建设一个美丽的映秀。
已经一年多了,她没有回过一次家。她已经习惯了川菜的口味。“都是辣的,不习惯就没得吃啦。”她开玩笑说,她现在做梦都能梦到粤菜。
援建工作组很快扩大到如今的14人。在工作组的带领下,千余名工人开始在映秀的城区忙碌。重修河堤,建设水厂,盖好三大安居社区。去年9月,重建开展仅一个多月,长安居社区内第一栋安居楼便已封顶。封顶那天,工作组成员群情激动,“当时感觉一下干劲十足,有了奔头”。
忙碌的生活与沉重的压力,让小姑娘变得越来越沉稳。她现在是工作组综合部部长,还在网上招聘了一个比她岁数还小的女孩当助手。
她最愧疚的是,因为长期不能回家,住在广东的父母惦念,从千里之外跑到映秀看她。可那天工作特别忙,她把父母扔在板房宿舍内一整天。最后没说上几句话,父母就落寞地回去了。
在映秀的日子让陈潇淳感触颇深,这个中文系毕业的女生正在写一部小说,描写援建的经历,目前已经写了6万字。她说:“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
东莞的援建,成为映秀重生的最大助力。他们在完成重建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在倾注心血的新映秀中,留下一点影子。比如建设党员服务中心时,加入岭南风格;再比如,将社区命名为“莞城居”。援建的东莞人,早已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
日子一天天过去,映秀重建终于进入尾声。东莞方面修建的小镇绝大部分公共建筑和三大安居社区都已完工。陈潇淳说,8月26日,映秀原本将举行一个“交钥匙”仪式,代表东莞援建的建筑类工程基本结束,待配套设施完工后,居民便可返回映秀入住生活。
离情开始在工作组内弥漫。虽然想念着粤菜,但她无法想象与映秀分别的时刻。她甚至纠结于将来要不要重回映秀。“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对,近乡情怯,我怕回来我会受不了。”
她眼中的新城映秀,精美、温馨,如同亲手制作的美丽艺术品,投入了太多情感。
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早点搬进新家
讲述人:何明华(映秀居民)
从都江堰到映秀,曾经需要走1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弯多坡陡,在雨天往往难以成行。去年,高速公路修成,隧道贯通,大大缩短了两地行程。而今,两地车程不过20分钟。
何明华是李勇的妈妈,也曾是板房茶馆的老板。去年春节,我们在映秀过除夕时,何明华说:“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早点搬进新家。”
去年6月,为了给映秀重建腾地,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外出过渡,政府补助,每人每月补助550元,提前搬走的每人还有800元的奖励。搬回来,每人还会有800元的奖励。
一周之内,4000余名映秀居民搬离家乡,开始到外地居住。其实没有奖金,映秀的居民也一样会很踊跃。何明华说:“搬走了,才意味着重建能正式开始”。
何明华难忘两次搬离映秀的经历。第一次是地震刚发生后,她的公婆受重伤,全家人要前往成都。“那次是逃难,慌慌张张的。”
离开映秀前,别人都在翻找存折等值钱物品,她只带了儿子的学位证书和一大堆照片,“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后来,那些照片都成了板房茶馆的装饰品。
这次搬离时,悲伤与慌乱不见了,取代的是喜悦和不舍。何明华说,很多人和板房的家已经有了感情,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在搬离的那几天,都江堰搬家公司的车辆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两地,车上拉的是板房岁月的纪念品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李勇给板房茶馆照了一张相片。何明华说,茶馆里的所有东西都没扔,而是花了几千元在映秀租了一个板房存放。家庭计划中,茶馆是一定要重开的。
这一年,何明华和丈夫成了住在都江堰的映秀人。和其他映秀人一样,何明华迅速融入了城市的生活。清晨,她去公园里打拳、练剑、舞扇;中午买菜做饭;下午打麻将;傍晚散步,然后到广场跳舞。她打算回映秀后,把这些新学的花样也带回去。
“我妈忙得很,比我还忙。”李勇说。何明华则操心儿子的终身大事,她说:“整天忙得没时间耍朋友,这孩子非得要先立业后成家,急死我了。”
泥石流发生之前,何明华正在考虑以后生活的细节。如今,她更担心的是那些失踪者的安危。
别再有灾难了
讲述人:王兵(饭馆老板)、马静(村民)
王兵的饭馆开设在映秀镇内的渔子溪村。渔子溪位于映秀镇内的一座小山之上,是为数不多的还有居民留守的村落。去年6月开始,因为重建需要,大部分映秀居民都离开故乡,由政府发放补贴,在外地租住。
王兵等200余村民选择了在山上留守。他们居住在用竹席搭成的简易房中,看着小城一天天露出新貌。
王兵有自己的经济头脑。他说,政府给居民每人每月550元补助,用于租房。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全家的开支,于是他在山上开了一个饭馆。虽然只是简陋的棚子,简单的菜品,但因建筑工人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闲暇时,他喜欢下山散步。看着映秀新城一点点建设起来,总觉得心里踏实,生活有奔头。他想在搬进新家前,多攒一些钱,继续饭馆的生意,一家人不求富裕,只求安安稳稳。
这几乎是每个映秀人的心愿。渔子溪村民马静说,地震后,他一家三口便分处三地。他长期在外地做工程,儿子在外地上小学,妻子在镇政府忙碌重建工作。眼看着新城就要建好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
“到时候儿子就可以在新的映秀小学上学。我就在山上开个养殖场,养些山鸡,兼有农家乐功能。场地都提前看好了。”马静畅想着未来,“到时候你们记者再来,就可以直接到我园子里去,和山鸡合影。”
去年通过抓阄,他已经分到了新房。新房就在山上,已经盖好。他喜欢坐在竹帘搭成的简易房门前,望着近在咫尺的新家。
随着泥石流的发生,回家的日期还要再推后。但对于他们来说,新家已经不是首要考虑,他们更关心遇难者的救援,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
王兵说:“我的梦想,就是别再有灾难了。”
本报记者 沈佳音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