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局长、总经理安国通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党委书记张学勤
塑林区生态文明形象 做林业生态建设脊梁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介绍
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她与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依,与肥沃的松嫩平原相接,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绵延千里,山峦叠翠,林莽苍苍,犹如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10.67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林海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九个旗市,8.87亿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以省为参照居全国第6位,年16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生长量对履行我国政府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是寒带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乐园,1500多条河流、100多个湖泊、1.1万平方公里湿地星罗棋布于于林海之中,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是黑龙江、松花江的发源地,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松嫩平原乃至整个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被世人称为“北疆的绿色长城”,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人们盛赞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绿色的立体宝库”,绿色的王国里繁衍生息着1046种动物,1688种野生植物;起伏的群山中蕴藏着40多种矿产资源,在历史上就享有“金镶边”的美誉;这里孕育了“三少民族”的绚烂文化,发祥了鲜卑与蒙古帝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瑰丽的历史后院;这里尽揽春情、夏景、秋实、冬雪于一身,并以她悠远的历史,独特的景观,丰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与俄蒙相接的独有风情,吸引着中外宾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的重要能源后备基地,在生态建设、区域发展、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宁与和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这片绿色林海的守护和经营者——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成立于1952年,是国家和自治区设立的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事业单位;1995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整合林管局生产经营职能组建了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同时保留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机构和林业行政管理职能。林管局(森工集团)现有企事业单位42个,其中包括16个森工公司、3个营林局、1个原始林区管护局,其他企事业单位22个,在册职工20万人。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铸就了青山常在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揭开了有计划开发的序幕,按照周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和刘少奇主席“采育结合”的指示,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在林海雪原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开发建设历程,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累计完成更新造林1843万亩,生产商品材1.78亿立方米,上缴各种税费170多亿元,是国家当期投资的3.8倍。同时,通过安置就业、技术服务、投资建设公益设施和自办社会事业、提供低价原料等,极大地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人”,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生态建设当中,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45万公顷,达到817.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达到77.99%;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达到8.87亿立方米,恢复到了开发初期水平;森林面积、蓄积大幅增长,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新增林地面积和增加的森林蓄积折算直接经济价值达700多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同期投入的9.4倍。根据专家研究结果,森林每年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林区仅新增森林蓄积可吸收二氧化碳2.2亿吨,释放氧气1.93亿吨,按国家发改委指导价格每吸收1吨二氧化碳8美元计算,碳汇价值约17.6亿美元,汇率按1:6.8计,折人民币120亿元。
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几代林区人甘于奉献、不计自身得失的结果。但与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林区在经济、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成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体制成为了制约林区发展的“桎梏”。由于一直执行“先生产、后生活”的开发建设方针,加之林业城镇开发初期是“大企业、小政府”,林区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封闭,对内全包全管、对外自成体系的特殊社会区域。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行政主体不明、执法缺位,与企业经营、社会公益事业管理职能混淆。在经济发展上,国有经济一股独大,森工集团经济主业不突出,中小企业体制不活,产权体制、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办的社会事业不但加重了企业负担,自身也多年维持着低质量、低工资、高就业的运行状态。在民生发展上,职工收入长期低下,社会保障内部低水平运行,林区居民的公益政策待遇既不在职工之列又没有纳入属地居民范围,与属地其他居民在收入、公共服务、公益政策享受上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林区人口已经成为落后于农业、畜牧业新的贫困群体,阻碍了构建和谐林区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将明确思路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
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做出了“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北方、沿海两个生态屏障已经上升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重大机遇、重要使命,2007年底林管局(森工集团)新组建的班子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深入分析林区的主体特征、困难问题、比较优势、现实机遇后,深刻认识到摆脱“两危”困境必须深化改革,打破以邻为“壑”、自我封闭的发展困局。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照搬照抄的情况下,林管局(森工集团)新班子通过明确林区发展必须融入大局,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做到与社会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发展结合,并最终确定了“解放思想机遇、毫不动摇保生态、只争朝夕谋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的改革发展思路。同时,明确了“强化两项职能、理顺一个关系”的改革方向,即:强化和完善林管局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职能,将生态建设职能全部归位于林管局,通过改革强化林管局履行林业行政事业管理职能的主体地位;强化森工集团的企业经营职能,将企业经营职能全部于归位于森工集团,通过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理顺林管局(森工集团)与属地政府的关系,将林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与管理职能有序移交属地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林业居民公益政策享受均等化,做到政府社会事业职能到位不缺位,林管局(森工集团)归位不越位。林区的改革发展思路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认可,并提出了“闯出重点国有林改革新路”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殷切期望。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后一年,一场变革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