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汤纯香说,根据种群统计学“最小种群存活理论”,目前全球300只以上的圈养大熊猫已经形成了一个可自我维持发展的健康种群底线,但种群质量亟待提高。因此,目前大熊猫繁育的科研重点已经不再是繁育大熊猫数量上,而是通过加强遗传管理、控制繁殖胎数等手段,实现大熊猫优生优育。
张志和认为在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基础后,必须将目标放在提高大熊猫繁育的质量上,无论是繁育基因管理还是圈养熊猫生存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大熊猫繁育研究单位也确实在按照这种思路执行工作。各大熊猫兄弟单位间经常通过互换熊猫冻精、换亲等方式进行繁育,希望能科学地避免大熊猫近亲繁殖等繁育问题,提高大熊猫繁育质量。
与此同时,卧龙研究中心和成都繁育基地还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野外”作为未来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的重要方向,并提上工作日程。
2010年5月29日,成都基地在都江堰市开工建设“中国大熊猫野放研究中心”,用于研究、实践大熊猫放归野外课题。今年7月20日,卧龙中心也正式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研究”第二阶段的工作,大熊猫野化培训迈入了母兽野外产仔育幼研究阶段。
然而,“野外放归”“野外培训”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其需要克服的困难仍然很多。
张志和说,目前的研究工作都是实验性研究,是为真正野放所做的准备。对于究竟该如何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放训练,由于此前没有成功案例可参照,一切工作只能似“摸索”般谨慎前行。
记者从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了解到,随着圈养数量300只目标的实现,熊猫专家们目前已达成共识并提出了新的目标: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目标在未来几年将维持在400只以上的规模。但这个数字仅指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在纯野外环境下,大熊猫的生存并不受人为控制,大熊猫物种依然处于濒危状态。
据专家介绍,目前野生大熊猫生存地域仍然比较狭小。进入20世纪后,大熊猫退缩到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6大山系的局部地区,其生存空间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孤立的“山岛”之上,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栖息地破碎化比较严重,不利于大熊猫持续繁衍。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灾区植被受到破坏,大熊猫生存环境也受到了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野生大熊猫保护的艰巨性。
张志和说,为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质量,除了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要选择几个较大的大熊猫栖息地的毗邻结合区域,建设大熊猫保护走廊带,从而促进和实现大熊猫种群之间的迁移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