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个年仅17岁的黄光裕,揣着几千元在北京前门的珠市口东大街盘下了一个百十平方米店面,开始了他的人生创业。在经过艰辛万苦的拼搏之后,18年后,黄光裕竟奇迹般地成为中国首富,并打造出一个举世瞩目的家电零售帝国。
在无比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作为行业大哥大,为了与行业老二的对手拉开更大距离,黄光裕又果断地吃掉行业老三和老四,并邀请行业老三的老总陈晓担任其总裁。
天有不测风云。黄光裕突然锒铛入狱。入狱之际,他将大权托付给陈晓,希望他能够带领企业平稳渡过危机,并希望他按照自己原有的战略部署和理想抱负继续走下去,成为全球家电零售第一巨头,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陈晓临危受命,果然不负老板厚望,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
然而,随着陈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对于100多位中高层管理者期权政策,黄光裕的铁杆旧部纷纷随之而行,与此同时,陈晓迅速拉来国际资本机构,努力使其获得公司更多的席位和份额。此时,黄光裕的家族发现,陈晓的野心在膨胀,同时1+3+4的市场份额居然已经开始不敌老二,于是决心要将陈晓驱赶出去。而陈晓并不示弱,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将黄光裕扫地出门,称“鱼会死但网不会破”,同时又将黄光裕告上法庭。
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大片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可以肯定地说,至今影视界尚没有哪一部片子的情节能够超越于此。
那么,此次陈晓与黄光裕对决,到底胜算有几何呢?
陈晓的谋略与黄光裕的战略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权术,褒义的称之为足智多谋、出神入化、神机妙算、锦囊妙计;贬义的则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然而,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权术大多被受到强烈的批评,但还是被屡屡受用。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开创中央集权专制的历代王朝,帝王将相公侯权贵,不停地演绎着逼宫、轼君、政变、起义,于是乎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在当今中国的商业领域中,权术依然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应用,并且彰显其形形色色的奇光异彩。”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对陈晓大加赞赏:“陈晓的谋略就绝非等闲之辈,在当今企业界堪称奇人。”
他分析了陈晓拥有的六大谋略:
一是暗度陈仓。“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度陈仓。”这位专家认为,陈晓在黄光裕案件发生后,改变了黄光裕的战略布局,提出不走家族化发展模式,这是其栈道;想完全控制国美,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是借刀杀人。陈晓引进美国著名私募基金贝恩资本,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黄光裕;再进一步,则是巧妙地团结起国美管理层,以达到“旧部反叛”的目的。
三是趁火打劫。趁着黄光裕身在囹圄而不能有效指挥作战,发起此次“夺权”运动。
四是反客为主。陈晓本是职业经理人,却一直用老板的口气说话和办事,不顾大股东的想法和利益,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黄氏家族。
五是离间计。用股权激励和期权的方法,陈晓让跟随黄光裕多年的旧部与其对立。
六是走为上。陈晓最终选择的则是自己宣布离开。确切地分析,现在就已经做好了这种走的准备。
“我对于陈晓做人不作评价,只是对他的谋略进行探讨。他确实是一个智慧型人才。”
对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业界一直存有争议。尽管如此,黄光裕的魄力和战略思想却得到相当认可。2007年,黄光裕对国美的发展作出规划:未来5年内,国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之一;未来10年内,将成为全球第一、最优秀最受人尊敬的家电连锁企业。
在黄光裕的发展布局中,主要使用两大手段:一是以竞争为导向,以打击对手为目的,比如并购永乐、大中;二是以规模优先路线为先导,即首先高速扩张,在形成对竞争对手的绝对压制力后再回头提升效率。
“黄光裕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胆识、眼光和控制能力。”分析人士指出。
作为一个草根老板,黄光裕16岁便开始出来闯天下,从一无所有,到攫取、利用、借用,再到掌控和嫁接一切有利的资源,黄光裕奇迹地成就了家电连锁霸业。
但遗憾的是,黄光裕把自己当做一个商业帝国的皇帝,在残忍的生存与商界斗争中,失去平衡,从而迷失自己陷足于深渊,最终陷入了原罪的泥沼和商业的陷阱之中难以自拔,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能力。
陈晓的底牌与黄光裕的杀手锏
面对黄氏家族的“弹劾”,陈晓依然表现得自信,至少他拥有四大底牌。
一是国美旧部的大力支持。透过8月12日国美新闻发布会的5位高层集体表态可以看出,国美旧部高层大多站队在陈晓这里,这一信号也在公司内部被释放;第二是贝恩的鼎力支持。贝恩是陈晓一手引入的资本机构,是陈晓坚定的支持者;第三是稀释大股东的股权。今年5月份,国美股东大会曾经通过一项授权董事会增发20%股份的决议。当时这项决议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而就黄光裕方面看来,这项授权实际是陈晓削弱黄光裕持股比重、“去黄光裕化”的重要环节。
目前黄光裕持有国美电器33.98%的股权,微弱超过1/3表决权,而就是这个“1/3”使得黄光裕拥有了对国美的一定控制权益,比如在股东大会中的绝对否决权。而陈晓的增发20%股份的含义则使目前国美所有股东的股权比例都稀释20%,这样黄光裕的持股比例就跌破了“1/3”的底线。
第四是巨额赔偿。如果陈晓出局,国美电器将面临一项高达24亿元的巨额赔偿,而这正是源自去年陈晓引进美国贝恩资本入股国美电器时所签署协议中的相关条款,这也是如今黄光裕要罢免陈晓而遇到的一大障碍。现在看来,这或许是陈晓先知先觉料到黄光裕有一天可能与自己翻脸而留下的后手。
对于国美高管一致支持陈晓之说,分析人士指出,此前董事伍建华已公开支持黄光裕,同时在上次新闻发布会高管表态中,又没有见到魏秋立的身影。可见“一致”性并不存在。
对于黄光裕的杀手锏,分析人士认为也有四招:
一为大股东其拥有的表决权。黄光裕持有国美电器33.98%的股权,这是需要陈晓及贝恩资本无法忽视也是很头疼的一点。如果黄家再从其他股东那里争取到16个点,将是对陈晓的严重打击;二是300家未上市的门店。门店则可处理变现,并对国美电器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三是国美电器的商标权在黄家手里,商标目前只是授权国美电器使用;四是黄光裕做了充分的资金准备:获得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以及充足的资金。据媒体报道:虽黄光裕身陷囹圄,但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近日允诺借给黄家一笔巨款,一年不收取利息,对此,当媒体向身在美国的张大中求证此事时,张大中没有否认,只是在万里之外爽朗一笑。据黄秀虹转述张大中的理由是,“当年黄光裕买走大中电器,付我36亿元,很够意思。此时不报,何时当报?”
与此同时,黄氏家族也争取到其他的资金渠道,表示资金充足。
那么,如果陈晓胜出,黄光裕会做出什么反应?分析人士认为,如果陈晓胜出,黄不排除将其所有股票全部抛售出去的可能,如果这样,所有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将遭受惨重打击。其结果是“谁也逃不掉。”
陈晓的舆情与黄光裕的同情
8月12日,在黄光裕的鹏润大厦里,陈晓与国美电器副总裁孙一丁、李俊涛、牟贵先、何阳青及财务总监方巍等5名高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媒体表示“前所未有的团结”,并表态:“如果公司没有未来,我们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同时,他们分别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与供应商关系及战略规划等方面,详尽回应了黄光裕家族质疑,并否认增长放缓的指责;他们认为,目前国美刚刚度过危机,处于较好稳健发展阶段,管理层不应被指责犯严重错误。
然而,尽管黄光裕身在囹圄,不掌握舆论武器,但是有超过90%的网民却站在黄光裕的一边。“做人不能太陈晓,用人不能用陈晓”。一些言辞甚至更加激烈。
更有永乐内部人士在网上回顾:当年国美收购永乐时,陈晓出来辟谣,声称永乐不会被出卖,并带领大家神情激昂而悲壮地唱起国歌,信誓旦旦地要保卫永乐,感动得大家热泪盈眶。然而3个小时之后,一个电话,永乐被卖出。
对于网民的反应,国美方面有关人士称:那不过是对黄家的同情。但网上舆情终归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它很容易被操纵主导欠缺真实性。而且,人们向来有同情弱者的心态,使得网上观点更多的带有感情色彩。
国美事件的里程碑意义
如今,国美之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一件标志性事件,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国美事件的本身也为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此前已有民营企业老板被抓而企业依然顺畅发展的经典案例。物美创始人张文中被抓后,吴坚忠接任并引领企业平安向前;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入狱后,王殿甫、张学斌临危受命使企业业绩稳定增长。
如果黄光裕把国美托付的不是陈晓,而是其他旧部,国美就一定会垮掉吗?
谁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国美事件引发了企业界、经济学界和法律界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中力信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爱新认为,国美已经经过了一次地震,如果再出现震荡,必将遭到重创甚至一蹶不振。她认为,国美电器作为上市公司,应该走出家族企业框架,陈晓坚持的道路,可以将风险最小化。
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江平说,国美事件有典型意义,应引起法学界的关注和探讨,特别是股东和董事会之间在公司治理之间的矛盾、内部人控制、公司高管的忠诚义务等问题,都能在本案中找到实证。
北京大学民商法学教授钱明星评论国美电器权力争夺战时表示,内部人控制下的企业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管理权的滥用。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所有者有权选择管理者,董事和高管在股东会决议下行事,但从黄光裕案所披露的事实来看,以陈晓为核心的董事会否决了股东会通过的决议,这在公司治理史上也是罕见的,起了很坏的作用。
经济学者马光远日前撰文指出:不管黄光裕刑案的结果如何,有两个事实恐怕是陈晓不得不面对的:其一,黄光裕家族是既是国美的创始人,也是目前仍然拥有重大事项否决权的第一大股东,而陈晓只是一个仅仅拥有国美1.47%股份的小股东;其二,尽管陈晓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策反了黄光裕的旧部,但很显然,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黄光裕家族,最终会通过股东会重新选任自己的代理人进入董事会。
马光远说,而恰恰是这种旧部一边倒的倒戈,引发了机构投资者的最大担忧:当一个公司的控制权完全落入一个只拥有1.47%股权的职业经理人,而且公司董事会又一边倒地支持这个职业经理人的时候,这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股东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发展而言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连大股东的利益都不顾,那么中小股东的利益趋向自然可想而知了。”一位投行人士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