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 题:气壮山河的历史 穿越时空的昭示——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毛泽东《论持久战》
“那天晚上,我被密集的枪声惊醒。”
卢沟桥边,永定河畔。年近八旬的村民郭忠福放起了荷花灯。65年前“七七事变”的那一幕,老人记忆犹新……
就在不远处,北京地铁14号线正在加紧施工,一条“永定河水岸经济带”出现在地方政府的规划蓝图上……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新华社记者踏上征程,从沟深谷窄的平型关到巍巍太行山,从“铁血孤城”衡阳到边陲小城腾冲,从黄浦江畔的四行仓库到冀北平原的小村冉庄,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探求抗战胜利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启迪。
这是一段中华民族永志不忘的历史——14年的全民族抗战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从沉沦走向荣光,从挫折走向复兴,中国历史在此发生重大转折
“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山西太原,一条安静小巷最深处的一幢两层老砖房里,90岁的原敌后武工队长、同蒲支队副队长王立岗见到记者十分高兴,操着一口太原口音,指着右腿说。腿上,清晰可见10多个弹眼。 在敌占区智勇杀敌、护送刘伯承过太行--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耄耋之年的老人声音洪亮,滔滔不绝,一聊就是近两个小时……
松柏参天,碧空如洗。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十字岭上的将军纪念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里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壮烈殉国之处。
烈士已矣,言犹在耳。“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近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1937年12月,在写给母亲的家信里,左权这样写道。
在北京,记者见到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这位古稀老人读起父亲留下的文字,不禁又一次热泪盈眶:“我父亲亲眼目睹日寇的残酷暴行,抱定了无论多艰难都要把日寇赶出我们国土的决心。”
民族危亡之际,曾经对决疆场的国共两军,捐弃前嫌,并肩作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当地人叫它十里乔沟。”8月中旬的一天,沿着象征八路军115师的115级台阶而上,伫立在不久前完成扩建的平型关纪念馆前,工作人员孟为峰告诉记者,“这就是73年前的平型关大捷主战场。”
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八路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武装,在遍及19个省区的根据地,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 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正面战场上,22个规模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大会战,阻止了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妄想。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汇合成一股自立自强、救亡图存、团结抗敌的洪流。
8年全面抗战,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
“中国人民的抗战,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损失最重,牺牲最多,贡献最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用了“五个最”来评价中国抗战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今年5月,抗战名将张自忠将军之女——87岁的张廉云专程从北京去了趟重庆梅花山,拜祭长眠于此的父亲。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8月24日,张廉云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我们要教育后人,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和艰难的岁月,遭受过巨大的国耻和国难。”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中国复兴的枢纽。”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执行会长步平是抗战史研究方面的权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
这是一笔永传千古的宝贵财富——14年抗战,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抗战精神。65年来,秉承抗战精神,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上海西藏路桥堍西北角,苏州河北岸,一座六层的白色建筑物格外醒目。 这就是光复路1号,闻名中外的四行仓库——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某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在这里奋勇杀敌,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危难之际,各界群众不分党派、不分南北、不分老幼、空前团结、支援抗战——时年16岁的秦怡到四行仓库支援,枪林弹雨中抬担架,为伤员包扎伤口,无所畏惧。
时隔73年,回忆起当时情景,89岁的表演艺术家秦怡仿佛还历历在目:“战士们对我说,这个人小,怎么来抬担架?我也不理他,说抬得动,就走了。”
“四行仓库不仅是一个抗战遗址,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苏智良说。
今天,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窑洞办公室里,参观者总能看到一种不起眼的煤油灯--
这小小的煤油灯,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点燃了希望。偏处大西北的延安宝塔山,犹如一座巍巍灯塔照亮中国。
“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从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解放出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抗战胜利给我们留下的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76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何鲁丽对记者说。
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
戴安澜、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一大批抗日将士舍生取义、英勇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血染疆场的中国军人超过150万,包括250多名将领。 近日,影片《喋血孤城》在各大影院上映,讲述了抗战时期常德保卫战中八千余名中国将士与3万侵华日军激战16昼夜、仅83人生还的悲壮故事。
看完电影,70岁的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感慨万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笔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永远铭记。”
这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历史教科书——中华民族将永远以史为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川建川博物馆800余万件藏品中,抗战文物就有上百万件。
“健忘的民族,是潜伏悲剧的民族。”53岁的博物馆馆长、中国抗战史学会副秘书长樊建川说,“中国人要正视,日本人也要正视,然后面向未来。”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滇西边城腾冲,和顺古镇掩映在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中,滇缅抗战博物馆就坐落在古镇上。这里展示着大量抗战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保卫抗战期间援华物资“生命线”——滇缅公路的悲壮历史。
今天,“新滇缅公路”横空出世,从昆明到滇西边城瑞丽的国道主干线已经全程高等级化,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大动脉。
往昔的“生命线”,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往昔的抗日战场,也踌躇满志,谋划着美好的未来。 在河北冉庄,正在建设中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将在9月3日正式对游人开放。与旧馆相比,新馆可参观的地道增长了600多米,并增加了许多互动内容。
“以前年久失修,断壁残垣。现在重修扩建,高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纪念馆前,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闫大森对记者说。
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约1.8万人的中国陆军第10军,仅凭野战工事浴血奋战,抗击日寇11万余人的围攻,历时长达48昼夜,打破了日军原计划一天攻陷衡阳的美梦,牵制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力量。
“衡阳保卫战的惨烈一幕,我们刻骨铭心,永志不忘!”8月8日,衡阳公祭抗日英烈大典上,中共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表示,“祭奠英烈,是为了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
65年过去,硝烟散尽。回望历史,人们更加珍惜和平。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做了17年讲解员的李雪丽,对这样的场景印象深刻:“很多日本年轻人看着看着,就跪在地上痛哭,说‘真不知道我们的先人在中国犯下了这样的罪行’。”
抗战胜利65周年到来之际——2010年8月15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二战被日本强掳劳工遇难者家属、日本友人和南京各界人士300多人在这里和平集会,祭奠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65年前,中华民族最终夺取百年历史上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化为永恒,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和平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执笔:李斌、杨维汉、邹伟、黄小希;参与采写:苑坚、朱峰、陈文广、罗争光、伍晓阳、魏飚、贾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