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玉树9月22日电(记者顾玲)经历了“4·14”大地震的劫难,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迎来了灾后第一个中秋节。
“每逢佳家倍思亲”,历经了5个月的艰苦努力,坚强的玉树人在重建家园的艰辛中思念着逝去的亲人;“同胞一家亲”,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和玉树人民心手相连;“月是故乡明”,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大军虽然远离亲人,却把玉树人民当成自己的家人,和他们一起为玉树的恢复重建奉献力量……
很快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22日,农历中秋节,玉树草原草色渐黄。蓝色的救灾帐篷整齐地扎在结古镇禅古新村附近的坡地上,帐篷外炊烟袅袅,帐篷内火炉上烧的开水滚滚作响。37岁的藏族妇女拉巴永措抱着刚满4个月的孩子,看着女儿在帐篷里忙来忙去。
拉巴永措一家是玉树自治州玉树县禅古村的村民。地震后他们一家5口被转移到村子附近的这片坡地上。
在这里度过了震后初期的慌乱生活,如今他们的生活已井然有序,帐篷里干净整洁,炉具、锅具被擦得铮亮,桌子上放着白色的佛珠,一张用空心砖支起来的床依稀能看到地震带给这个家的改变。
每天,拉巴永措都会去南面的工地转转,那里的新家园正在建设中:粉色的屋顶、白色的墙体,这几天,建筑工人正在为这里的56幢藏式新居描上各色的油彩,房屋施工已经接近尾声。
“我们很快就能住上新房子了,感谢国家!”拉巴永措说。
地震后,拉巴永措的丈夫松加和女儿一起去挖虫草。“我俩今年挖了1000多根”,松加告诉我们,“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而在玉树县结古镇当代灾后重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书记王青山一大早就赶来上班了。这时的管委会里,陆陆续续地有群众来访。“这段时间我们在做拆危清墟工作,来咨询的群众特别多。”王青山说。
流着眼泪的藏族妇女、须发苍白的老人、面有疑惑的青年,一批批,一拨拨,王青山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着党的政策、灾后重建规划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个中秋节,对王青山来说平凡得如同平时的任何一个工作日。
在这个阖家欢聚的日子里,王青山独自一人。妻子和养女在地震中遇难了,幸免于难的儿子和女儿被送到宁夏和陕西去上学。
在玉树吃到全国的月饼
21日下午,中秋节的前一天,一幅长8米、宽6米的中国地图摆放在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空地上。这是一张用全国各地的月饼铺就的地图,地图上31个省区市的位置都摆上了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蛋黄酥……花花绿绿的月饼把整张地图装扮得十分惹眼。标有“青海玉树”的版图上,则放置了一个直径50厘米的青海本地手工制作的大月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玉树人辛苦了,祝每一天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义乌义工之家。
“淄博人民祝福玉树灾区人民幸福安康团团圆圆!——山东志愿者”。
一句句祝福的话,伴着月饼、带着全国各地同胞的心,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玉树。
活动的策划者、华夏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徐朗在玉树地震灾区工作已经3个多月,他告诉记者,中秋节前有了这样的想法:“让灾区群众吃到全国的月饼。”
9月14日,“给玉树一盒月饼”的帖子出现在NGO发展网和华夏公益联合会的QQ群里。“我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徐朗说。
令徐朗始料不及的是,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对他的帖子给予了热情的回应。“真没想到,帖子发出去的第二天,我们已经募集到了22个省区市的月饼;第三天,已经有31个省区市的志愿者答应我们,要在中秋节之前把当地的月饼发到玉树。”
21日,由月饼组成的“2010玉树中国爱心月饼大地图”展现在大家面前。当日,这些月饼就被送到了玉树地震灾区的孤儿院、敬老院、受灾群众安置点和各援建单位。明年玉树娃能在这上学
农历八月十五。清晨7点30分,30岁的王芳和丈夫银兵已经到达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的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里机器轰鸣,200多名建筑工人正在岗位上辛勤劳作,处处都是火热的工作场景。
这对从四川来到玉树的夫妻,是中国中铁二局援助玉树恢复重建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工作了1个多月,王芳的面庞已经被高原的紫外线晒得黝黑、发红。
学校就要封顶了,所以这两天我们特别忙。王芳边忙边说。
王芳和银兵夫妇8月11日来到玉树,把9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留在四川,由父母照看。王芳很想念孩子,她说:“女儿很懂事,打电话的时候经常叫我们多穿点衣服,还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虽然在数落孩子的淘气,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丈夫银兵则不像王芳,他说:“我经常发一些玉树倒塌房子的照片给孩子,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艰苦……”
中秋节让远在异乡的王芳更加想念孩子。她说:“越是过节的时候,看见别人一家团团圆圆,就特别想父母、想孩子”,“可是想到明年玉树的孩子们就能在这里上学、能用上新教室了,心里还是挺欣慰的”。
中铁二局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刘光福说,玉树地震以后,作为援建玉树的中央企业,中铁二局在高峰时期有上千名员工奋战在玉树恢复重建的第一线。“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仍然有400多名员工在工地上工作。虽然我们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但是,我们和玉树人民在一起,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