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参观采访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小记者参观采访湘湖文化展览馆
小记者走进湘湖下孙文化村
小记者坐游船看湘湖美景
“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然。”湘湖的美,古人亦赞之。8月11日至13日,来自临浦片的100多名萧山日报小记者走进湘湖,游览了下孙文化村,在孙氏宗祠感受古朴的民居,在湘湖文化展览馆了解湘湖悠久的历史,并坐船欣赏湘湖美景,登岸参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亲眼见到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
下孙文化村里了解湘湖的过去
来到下孙文化村,一种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小记者们立刻被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了,时光仿佛倒流,带我们回到了过去。步入孙氏宗祠,关于孙姓源流以及孙氏家规内容等呈现在小记者眼前。原来,下孙文化村是孙武后代的居住地,为了纪念祖先孙武,他们修建了孙氏宗祠。
接着,小记者们来到湘湖文化展览馆,开始了解湘湖悠久的历史面貌,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小记者们纷纷拿出采访本和笔,个个竖起小耳朵,生怕漏记一个字。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小记者们依次走过“历史厅”、“风光厅”、“物产厅”、“传统工艺厅”“文献厅”、“民国物品厅”等,还不时地提出疑问:北宋时期,萧山知县杨时是如何进行湘湖的开筑工程的?“文献厅”中的14位代表性人物分别来自哪里?
让小记者们感兴趣的还有以前湘湖百姓的主人房、闺房、抓周的情景以及养蚕的场景,这些渐渐消失的场景,很多小记者只是听说过,这一次近距离观察复原的场景,都很新奇,若有所思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呀!”
坐游船欣赏湘湖美景
大多数小记者是第一次来湘湖,所以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坐游船,更是一件让大家觉得既新鲜又兴奋的事。随着游船慢慢驶离下孙码头,“一湖秀水,两岸美景”在小记者面前渐次展开。遥看城山,近观跨湖桥,水上还有洁白的天鹅,真是美不胜收。虽是炎夏,却感觉凉风习习,甚是惬意。小记者们深深沉醉于此般美景中,不禁感叹:湘湖真美!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回眸8000年历史
还在游船上的时候,小记者们就惊讶地发现,有一艘“大船”伫立于湘湖畔,“那一定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小记者迫不及待地说道。这座船型建筑,就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又一大亮点。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浙江省继河姆渡、良渚之后的又一家史前遗址博物馆,更有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
观看了有关跨湖桥文化的宣传片后,小记者们来到陈列厅,了解跨湖桥人在古湘湖之滨的生活情况。“跨湖桥人主要吃些什么呢?”“他们的后代现在分布在哪些地方?”……小记者们对跨湖桥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一个接一个。
沿着斜坡往下走,就是遗址保护厅了,这里存放着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独木舟为我们载来的是先民穿越时空的智慧火种,那不单单是渡江过河的发明,更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们劈波斩浪的勇气和豪情。
参观完陈列厅和遗址保护厅,在知识竞答环节,小记者们非常踊跃,不但赢取了小礼品,还巩固了刚刚了解到的有关湘湖的历史文化知识,小记者们的湘湖文化之旅收获满满。(孙耿萍)
古时的楼阁真有意思
小记者邵孙熠(进化四小)播报:
下孙文化村,是书写《孙子兵法》的孙武的后代的居住地,为了纪念祖先孙武,他们修建了孙氏宗祠,现在,大修后的孙氏宗祠又重现在人们面前,周围又修建了许多古色古香的楼阁。仿古的民房,各种摆设都很有讲究。光是一张桌子,就有8个角,有一张两个半圆形拼起来的桌子,若桌子拼成圆形,就表示主人在家,可以进来做客,若两个半圆分开,放在两侧,则代表主人不在,不能见客。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当时没有通讯工具,就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真巧妙。
游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小记者孔颖盈(义桥实验学校)播报:
我们进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先看了一部宣传片,然后导游阿姨带我们去看了许多的陶制品,听说是跨湖桥人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馆内还模拟了跨湖桥人的一些生活状态,比如他们运用工具来捕杀动物等。我还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南中国最早的家猪和彩陶,还有江南地区最早的席状编织物。导游阿姨还带我们看了他们的镇馆之宝——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这条独木舟本应有10米长,现在只残存5.6米,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