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转变的抓手是什么,似还处于争论当中。各方获得共识的是:城市化将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今天,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刚刚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以及世界,对此非常瞩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9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了这样的背景定调。
为期四天的本次全会,已经确立了将讨论“十二五”规划总体纲要的议程,将通过十二五规划总体纲要的讨论,为中国下一个五年确立如此背景下的发展政策基调。
从外需到内需
回顾“十一五”规划,当年设定的22个可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可谓基本达到。特别是用于评价经济增长的GDP、财政收入等。
但2007年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几十年来最深刻的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剧烈,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巨大影响。经济结构诸项指标因此达标困难。而且,国民经济被动出现结构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必然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数据,中国经济增速从2001年的8.3%,到2007年冲高到13%,增量部分的超60%来自出口拉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艰难“保八”,产生拖累作用的也正是立时冷冻的出口。
“接下来的五年,外需将长期低迷,从外需转向内需,将是必然选择,这已是各界共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但如何转,转变的抓手是什么,似还处于争论当中。“要扩大内需,首先提到了消费,但消费多年来的增长并未明显提速,还有基数较低等问题。”王一鸣认为。也正是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灰色收入规制等问题才会愈演愈烈。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城镇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今年1月曾公开表示,当前最为可喜的是,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上,各方面终于获得共识,城市化将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
事实上,“十一五”规划也有城镇化目标,而且应该会达标。但城镇化伴随的公共服务问题也产生了很多“增长困扰”,比如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
而且,城镇化实行怎样的路径,各界莫衷一是。有小城镇化的主张,有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还有伴随拆迁等矛盾的大规模城镇式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但警觉者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应避免变成土地城市化、人口半城市化。
节能减排新起点
十一五以来,有一项发展指标牵动了最多关注,就是单位GDP能耗。这项中国政府基于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承诺的约束性指标,事关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并开始关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巨大。
在“十一五”收官之年,这项指标的反弹引发不小争议。“但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项指标的关注将更加厚重。”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电话里向本报记者分析道,“现在可以说,经济转型看科学发展,看低碳经济建设。”
前不久,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首次由中国承办。会上,中国代表团拿出了节能减排的最大诚意和足够的灵活度。比如,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认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指标分配有些问题。“十二五”将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完善能源强度指标。
各地的资源禀赋主要是指化石能源的物理分布和生产消费差异。“技术能力则将给予相关落后省份或区域以提升的时间表。”鲍云樵分析道,“这种调整是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催生的,从高碳到低碳已经开始从高度共识变为可行方案。”
他认为,国家发改委的主要领导最近曾提出碳排放权交易及总量控制原则,这很可能是十二五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