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09年,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当年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初步估算,到2020年,这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0%左右。
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十一五”期间,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相继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首次翱翔蓝天,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通过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技改提速,上万亿元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专项,自主创新逐渐成为各行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在“加快”转变上下功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加快”。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更加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不起、慢不得”,促转变的决心更大、力度更大。
加快转变,要动真格的。
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十字路口: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一切追求高增长,还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追求发展的可持续?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人们坚定的选择。国家向高耗能、高污染频频亮起红灯。“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清洁生产全面推开,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前四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4.15%。
加快转变,要舍得投入。
改善民生,既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迫切要求,也是扩内需、调结构、解开经济发展诸多难题的钥匙。各地把民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有限的财力中,切给民生的那块“蛋糕”越做越大。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剧,中央财政收入连续四个月下降,但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仍达到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增长171%。
加快转变,要勇于攻坚。
如果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度,企业总能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电价改革就是其中一个缩影。从2006年火力电企电价调整到2009年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启动,再到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居民阶梯电价征求意见方案,电价形成机制的每一项突破都带来深刻的利益调整。深化改革,不仅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的动力,也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挑战。中国正以新的发展方式走向更加辉煌的“十二五”。(记者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