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10年10月25日,货轮行驶在三峡库区奉节县夔门长江大桥水域。下图:2006年5月10日,货轮行驶在三峡库区奉节县夔门长江大桥水域。图/CFP
据新华社电 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将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达到这个水位,意味着三峡工程将可以全面实现其设计能力,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据测算,与156米时相比,每年可多发电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
据三峡集团公司介绍,蓄水135米是围堰挡水发电期,156米是初期运行期,工程发电效益分阶段部分实现。蓄水至175米后,大坝下游的最低水位为62米,三峡工程最大水头将达到113米,全年平均水头也将达到90.1米。在175米水位下,三峡左右岸电站的26台机组才能在高水头下达到其设计能力,实现最大发电效益。据测算,与156米时相比,每年可多发电1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大亚湾核电站。
可以说,三峡水库达到最高蓄水位175米,意味着三峡电站有条件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方面可以输送出更充足稳定的电能,更大范围地惠及人民生产生活,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节能减排作用,有效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专访]
借此之机,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对与175米蓄水相关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和释疑。
关键词:泥沙
三峡泥沙淤积情况比当年预想的要好
记者:175米蓄水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曹广晶: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从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集团公司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系统的、覆盖上下游干支流近千公里范围的泥沙淤积情况观测计划。根据监测数据,又对原来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在新的条件下再进行分析预测,计算结果均表明三峡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包括重庆港区在内。
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拦蓄部分泥沙、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河道挖沙量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数据表明,三峡2003年蓄水以来,每年平均入库泥沙量较初步设计值减少约60%。因此,三峡泥沙淤积情况比当年预想的要好。
关键词:地震
迄今发生的水库地震地段都在预期内
记者:175米蓄水是否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
曹广晶:三峡工程每一期蓄水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两岸的边坡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规划和治理。对潜在的有滑动可能的边坡都进行了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理。治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工程治理,主要针对上面居住人口较多,一旦滑坡会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二是搬迁避让,针对那些居住人口有限,治理又需要花费很大的潜在的滑坡体;三是群策群防,针对滑动可能性很小的边坡。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水库,能做到像三峡这样,花费如此大的费用,进行如此规模的边坡治理。
几年的蓄水实践证明,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没有因为蓄水造成一人伤亡。前两年的蓄水都已经超过170米以上,边坡也都经受了考验,预计蓄水175米发生较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
水库蓄水会诱发或更准确一点应该叫触发地震,但地震的震级不会超过该地区构造地震的水平,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大型水库几十万座,关于诱发的研究成果很多,结论都是一致的。诱发地震的频度在蓄水初期会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三峡近坝区设有先进的数字化地震台网,虽然从2003年蓄水以来的监测数据表明,蓄水后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且与库水位呈一定相关性,但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水库地震地段都在预期范围之内,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与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
今年175米蓄水以来,库区2400多处涉水滑坡体运行稳定,尚未收到险情报告;最大水库地震为10月3日巴东县的2.3级地震,地震强度、地震频次低于去年、前年试验性蓄水同期活动水平。蓄水初期没有出现135米、156米蓄水时微震、极微震频发的现象。今年蓄水至175米后,2011年度库区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关键词:气候
对周边一定区域温度影响不超1.2℃
记者:175米蓄水对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曹广晶:在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对三峡水库形成以后,水库周边的气候影响有专门的分析论证。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狭长水库,并未形成一个水面辽阔的湖面,因此蓄水对环境气候的影响有限。根据环评报告,蓄水后,对水库周边一定区域内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2℃,而且是夏天降低,冬天升高,应该更有利。
虽然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三峡水库的库容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大。相关统计表明,在世界各大水库中,三峡水库库容居20位之后。世界排位居前6位的大型水库,平均库容高达14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的3倍多。因此,因为水库形成对外部的影响,也会远小于这些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