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最强寒潮来袭的同时,中国很多地方也遭到了血荒的困扰——血库血液储备难以维持正常需求。最严重的是昆明,正面临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
对当下血荒原因的追寻,官方的说法无外乎两点:一是天气变冷,让想献血的人不方便献血;二是作为献血的主体大学生、农民工因为城市改造等原因,献血数量在减少。
这应该是血荒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完全把血荒归于这些客观原因,显然是政府“懒政”思维的典型体现——在可预见后果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府没有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大面积血荒的出现?
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联合提倡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和公民免费用血。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是从过去的有偿献血,逐步向无偿献血过渡,最终实现了公民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交易行为,“自利”的同时实现“互利”——别人需要的时候我给予,我需要时别人付出。但是我们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却违背了这项原则,无偿献血后却难以免费用血。
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属需要用血时,免交费用或减少费用。但是我们的献血者需要免费用血时,却会碰到一系列人为设置的繁琐的程序和让人难以理解的规定,如有些地方要求你到献血的血站报销等,最后逼迫献血者放弃免费用血的权利。这些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被忽悠”了?到下次献血的时候,这些“利他者”的爱心能不打折扣吗?我们在人性化的制度设置上,要反思的地方太多。
此外,城市居民大多享有公费医疗或医保,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这些人并没有多大吸引力,如何让这部分人积极地参与献血,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在600万人口的昆明,只要每年有15万人无偿献血一次,每次300毫升,就能解决血荒问题,现在才10万人。
当然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利益交换。在人类的行为中,基于同情的纯粹的利他行为是存在的。但是一旦面对利他却损己的行为,除了圣人和一些人类楷模外,大多数人会选择退缩。一项关于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到46.4%。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
这就是血液供应量不足的主观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担心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不满自己的权利被忽悠,愤怒自己的爱心被利用。而这些原因的根源,就是信任的丧失——不相信输血工具是安全的,不相信自己的权利会被保护,不相信血站的公益性。
这种不信任是基于当下的社会事实,输血被感染上疾病的报道屡屡出现,成都发生过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花肥浇灌兰花的事件,从献血到医院输血的利益链条至今仍是黑箱,血站也经常曝出血库变“金库”的腐败案等等。
如此大面积的血荒,要得到有效解决,首先必须是信任的重建,要让献血者们相信,自一进入献血车起,所有的权利都将得到保障,惟此,我们的爱心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政府当下最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去抱怨天气和献血者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