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法国《欧洲时报》文章:
原题:“中国模式”能走多远?
中国模式发展到今天,在令举世赞叹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争议。中国模式能够走多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笔者个人感觉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中国模式遇到巨大问题无法解决而失败。这对中国自然是灾难性的结果。
第二,西方的模式继续受到危机的冲击,而迟迟无法摆脱。唯一一个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华人经济体台湾进一步内耗、衰败。最终这种模式在国际社会失去道义性、正当性和支持。这个时候,不管中国模式有多大问题,只要不严重到西方这个程度,就会得到主流民众的拥护而继续下去。今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刚刚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中,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都超过长期位居第一的美国。而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有两个共性:都是华人社会,都未实行西式民主制度。“金砖四国”中,中国也是唯一的非西方民主国家,但排名最前,居第18位,印度、巴西与俄罗斯的排名依次为31、38、51。
第三,在20年之内中国不发生大的问题,并终于成为综合国力全球第一的国家。此时,从国外的角度讲,已经无法再否定中国,因为总不能说第一应该向落后者学习吧。
依笔者个人的判断,第三种可能性最大。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的城市化刚刚接近50%,还有相当长的增长空间。而城市化对经济的拉动是全方面的,也自然包括房地产。
第二,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仍然有相当的空间。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其基础设施增幅居世界前列,但却远未达到西方今天的水准和规模。这就是为什么面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可以迅速实施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方案。至少在笔者看来,投资这驾马车在中国应该还有30年的用武之地。
消费的情况颇类似于投资。30年来,消费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而且一直是通过全球化贸易,也就是外需来解决。目前,中国的消费比重仅占GDP的3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正好表明中国内需的空间极为庞大。2009年在进出口贸易萎缩的情况下,中国消费竟然增长了15.5%就是明证。
至于进出口贸易,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劳动力以及勤劳的国民性,其竞争力将可长期维持。而随着产业升级,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竞争力将会更加明显。中国的高铁就是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大型民用飞机项目,一旦技术成熟,其竞争力在世界上也将无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