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明:从农妇到老板的这五年
7年前一句大实话,她让总理帮忙讨工钱;如今办起养猪场,她给总理寄去放心肉
2003年,熊德明还在为老公被拖欠2000多元工资发愁,此事惊动了温总理;现在,她办起了养猪场,当起了猪老板,她的放心猪肉还寄给了温总理。熊德明说:“党的惠农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一句老实话成了大忙人
2003年10月的一天,温总理来到云阳县人和镇立新社区。村民熊德明向总理说了句心里话“丈夫打工被拖欠了2000多元工资”。很快,熊德明拿到了拖欠的工资,她也因此成了名人。
“电话都打爆了。”熊德明回忆,这之后日子都没清净过,每天都有人托她帮忙讨薪,上海、深圳等远的就打电话,近的就登门拜访,根本过不了正常生活。2004年,熊德明还赶赴温州,专门为一位矽肺病患者维权。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妇女一时成了大忙人。
熊德明说,现在家里的电话“冷”了,很少有人再打电话请她帮忙讨薪,她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短短五年内搬了两次家
熊德明原来的家很偏僻,前面有条机耕道,后面有条大公路,但都相距300多米,要么出门就爬坡,要么就是坑洼不平的下坡路。
2005年,熊德明将家搬到机耕道旁,住进了新家,还盖起了养猪场。后来,因为地质原因,政府担心不安全,动员他们搬家。熊德明说,政府不但拆迁补钱,还为他们选址建新房。2008年,一家人住进了150多平方米的洋房里。
熊德明说,从村里到镇上,从镇里到县上都是宽阔的马路,原来从县里到主城要七八小时,现在高速路通了只要3个多小时。
熊德明感慨道,5年搬了两次家,越搬越方便,以前觉得离主城很远,现在是越来越近。
办起养猪场好人来帮忙
工资有保障,住房更宽敞,接下来熊德明开始谋发展。
从2005年开始,熊德明开始建养猪场,一下子喂了200头猪。猪养上了,钱却没有了,当地银行登门为她办理支农贷款,解决燃眉之急,短短5年,支持了她13万元发展资金。她为养殖技术发愁时,长寿通威饲料公司向她伸出援手,食料赊购,技术免费指导。现在,养猪场规模达到600头,熊德明还成立了“德明养殖专业合作社”。
饮水思源,2009年底,熊德明将自己的猪肉寄往北京,让温总理吃上她养猪场的放心肉。熊德明说,很多农民都像她一样,因为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开始创业谋发展,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 彭瑜
案例
1
曾亲手砍光自家黄桃树
是什么让他还敢种黄桃
潼南县桂林街道办事处半坡村的潘显海是一位种桃的好手,20多年前,他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种了7亩黄桃。可是,由于收购加工企业的倒闭,黄桃没人收购了,他和村里的乡亲们,不得不将10年前亲手种下的黄桃树又砍掉。
可是,让这位种桃好手没想到的是,在“十一五”末期,他又重操旧业,在毁掉黄桃的地上,又重新种起了桃树。
只不过,这次种桃的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集中到大户和业主手中规模化种植;由过去只种用来加工罐头的黄桃,转向种植有市场需求的早、中、晚熟优良品种。而他,则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起180亩。
“别看这只是种植方式的小小转变,它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的一大步。”市农委一负责人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资金、先进的农业技术、现代管理方式等各类资源逐步向现代农业集聚,农业的效益得到提升。
案例
2
流转土地后种起了血橙
他既收租金又要领工资
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村民吴绍国,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几年前,万州区西部农业开发公司带着300万元资金进村,以每年每亩450公斤稻谷的租金,流转了村里322户农民的800亩土地25年的经营权来种血橙。
公司在流转土地的同时,又从农民中招聘了200个人进行嫁接、修枝等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成为公司的工人。吴绍国在获得流转土地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获得了在果园里打工的收入。
公司在注入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种植技术,在800亩果园的树下,埋有白色的管道。坐在电脑操控室,一敲键盘,配制好的肥料就可通过管道向果树喷灌。
现在,已经投产的血橙,单株产量达50公斤,亩净收入达3000元,与规模经营前相比,亩净收益提高了5至6倍。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