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南京各大医院的“血荒”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未从根本上摆脱窘境。昨日,40多名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献血先进个人齐聚南京紫峰大厦,为献血公益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江苏盐城的唐凯,今年46岁,现为南京某公司保安人员。他有近20年的献血史,迄今为止献血量超过25万毫升,2007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说,今后除了媒体、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外,希望各地级市的血液中心能建成互联“网络”,形成统筹配置血液、异地帮扶的互助体制。“到时候,哪个地方缺血,哪个地方血液用不掉,通过网络一目了然,尤其是靠近的两座城市,血液、不同的血型可以互相调剂,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维族姑娘阿地拉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三学生。当得知自己的血型是极为稀少的熊猫血(RH阴性血)时,她多次献血帮助同血型的病人。她认为,解决“血荒”,一方面病人亲朋好友之间可以互助献血,另一方面,可以将不急于手术的择期病人的血液抽出来保存着,等到手术时再用,这样既省事又省钱还安全。
来自南京一家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告诉记者,用血人多,献血人少,并不是“血荒”唯一原因。他说:时下医患关系紧张,一些中小型手术,患者失血并不多,此时可输血也可不输血,但有的医生宁愿为患者输点血以求降低手术风险,这就加大了无效用血量。
“按国家规定,血色素低于60g/L的患者才可以输血,临床医生往往做不到这一点。”该医生表示,即使医生不这么做,病人家属有时也会要求医生给患者输血,希望好得快些。其实人体的失血量在300-500毫升范围内,对健康几乎没有损害,根本没必要输血。
“这几年我一直呼吁卫生主管部门加大对医院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性考核,坚决杜绝医院不合理用血。”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孟钵说,卫生部、江苏省卫生厅分别颁布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准》,它里面明确规定,病人需要输血时必须具备适应症,否则不能输血。比如病人失血不足全身血的20%时,只能输代血浆;失血20-50%时用代血浆加红细胞;失血超过50%时才用血浆和白蛋白。而从南京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小医院、民营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时用血不太规范,今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
“输血是双刃剑,能不输最好就别输。因为囿于现有血液检测技术的限制,目前只能测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几个项目,一些未知的致病菌还不能测,这是输血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张瑞生主任说。
还有人认为输血可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增强抵抗力等,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张瑞生说,尽管近年来采血、保存等设备都已经非常先进,但如果在血袋制备和血液的采、储、分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消毒不严密,均可造成血液细菌污染。输入这些受到污染的血液之后,轻者发烧,重者感染甚至死亡。“所以血液中心的工作丝毫都马虎不得。”
记者 仲崇山 实习生 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