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金庸先生在网络又“死”了一次,这事儿我也有责任。周一晚上,我猛然看见有一位微博上的朋友发出一条消息,称金庸先生于当晚7时06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还有病情的描述以及出生日期等,该条消息后面写着“求证”两字。然后我就转发了该消息,金庸先生于是收获了很多的哀悼。结果证明这是条假消息,金庸先生活得相当精神,估计有时间的时候还在改他的小说。
这里先向读者诸君解释一下什么是“微博”。这是一种类似于博客与论坛的合体,用不超过140个字的话发表的博客,可以即时互动的玩意儿,在国外叫做“推特”。这种东西如果传播起信息来,真是方便快捷、有如迅雷一般。主要是因为微博上的用户是从自己的熟人慢慢开始发展成一个圈子,而这个圈子当中的每个人都还属于另外一个圈子,一条信息如果有传播价值的话,在这样的圈子套圈子的传播当中会快速传播,就像我们往水里扔了一块石头一样,波纹会荡漾开去,传达到整个水面。
在这个“假死”的事件当中,由于金庸先生的知名度与关注度,这条消息转发的频率超级高,几乎是在多个信息平台传播,只要当时在网上的几乎无一幸免都收到了这条信息。按说这大概算是谣言传播、网络有害的另外一个版本了。可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全网参与的原因,一分钟之后,第一条怀疑的评论出现了:香港尖沙咀没有这么一家医院,这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出的结论。
然后就是各个新闻媒体以及有能力的个人都开始大显神通——微博是个好的信息源,很多新闻媒体人士趴在上面找新闻——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求证这条信息的真伪。有从公布的病情着手证伪的、有从其他途径知道金庸先生活动的、有直接打电话去问的,大概十分钟后,就有人通过金庸先生秘书的正式声明证明金庸先生没事。
在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当中,确实可以说快速的传播渠道对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随之而来的辟谣浪潮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其迅速与快捷,也是借助着这种传播渠道而进行的,及时把信息传达了出去。
其实这个现象就是在一个言论畅通的社会里最常见的现象。因为言论渠道的畅通,各种意见或者消息都能自由地流动之后,社会舆论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言论平衡的效果。而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这种言论的平衡很快可以做到。
我的一个朋友说,这只是一个个例,更多的谣言没有被识破、从而在继续流传,而且在谣言尚未被识破的过程当中,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很不幸,这位朋友说的是对的,这确实是言论畅通环境下的弊端。但我们要想一想,如果只有单边的言论传播,固然有可能不出现金庸先生“被死亡”的事儿,可要是唯一的信息源出了问题,那就连纠错的机制没有了,如此这般,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所以,这就是为了信息畅通与平衡,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个道理我想很多人已经开始明白了,我倒是想从个人的角度说说这事儿。作为在网络上厮混并且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的人,竟然也未经核实就转载了这条消息,看来除了业务素质不过关以外,对于新的信息传播社会还没有适应。在目前这样的社会里,信息交流与传播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取舍也应该遵循新的途径与方法,惭愧的是,即使如我这样吃这行饭的人也没有有意识地注意到这点。新的生活方式与民主一样,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适应过程所产生的副作用可以用来警醒,但并非阻止这种转变的依据。
顺便说一句,我是真的不希望金庸先生再改他的作品了,那些书已经定格为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