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廖翊)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60余名评委通过记名投票,在京决出了5部获奖作品: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历时半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评奖的特点是在坚持以往评奖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试行一系列新的评选办法,以保证评奖的公平公正公开,引领文学评奖新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说。
十大新做法,选出好作品
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旨在推出体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重视作品艺术品位,提倡题材、主题、风格多样化,以评选出站得住的高质量长篇力作在中国文坛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中享有盛誉。
胡平介绍,本届茅盾文学奖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坚持以往评奖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对茅盾文学奖进行了大幅度完善与改革:
实行大评委制,避免“小圈子”评奖。往届评委一般只有21名左右,京外评委不少于1/3。本届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委62名参与评奖,其中京外评委占60%。大评委制克服了“小圈子”评奖的弊端,比历届评奖更容易接近公正。
实行评委实名制投票,充分体现评委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良知。全部五轮六次投票都实行评委实名制投票,第三轮起公布实名投票情况,更好地保证了评委投票的责任心和公正性。
每轮投票结果及时发布公示,增强茅盾文学奖的社会透明度。这既是茅盾文学奖公开透明、接受社会检阅的具体体现,又极大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广大作家、参评者和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对各轮入选作品的作者亦都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初评、终评一贯制。往届的评奖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分别由两批评委来评选。此届评奖打破了初、终评的分界,全部由62名评委一以贯之地评选,保证了评奖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提名作品制。将提名作品作为文学荣誉给予鼓励。首次将初选出来的20部备选作品正式列为提名作品,将提名作品作为茅盾文学奖的正式荣誉,鼓励作家创作成就。
同时,评委名单和评选日期提前公布以提前接受社会的检阅和监督、加强纪检监督、实行投票公证制、向所有参评作品颁发纪念证书以尊重所有参评作家的文学劳动成果、接纳网络文学参评,鼓励网络文学创作等10大新做法,对于实现评奖的公平公开公正,选出真正优秀的长篇力作,鼓励各类作家的长篇创作,都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评委当审慎,体现权威性
2011年5月中旬,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成立。评委会主任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担任。62名评委中的30名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直接聘请长篇小说创作、编辑和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士担任。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家协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人选,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核聘请。5月至7月,全体评委开始分散阅读参评作品。8月6日,开始以实名制进行了首轮投票,产生了81部备选作品。直至8月14日第三轮投票,产生了包括最后获胜的5部长篇在内的20部提名作品,并在中国作家网和《文艺报》上进行了为期5天的公示。
“评奖是有规律的,我们也在摸索这些规律,使得评奖更为科学。这次评奖规则的新变化,就是我们对于评奖规律的一种摸索。不管怎么说,评委们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投上庄严的一票,评委们还是很审慎的。实名制和大评委制度慢慢地显示出它的特点,就是从各轮投票情况看,最好的作品确实不容易‘下去’,明显不过硬的作品是不容易上来的。”胡平主任表示。
据介绍,参加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评委们态度严肃、认真。每次会议62名评委均无一缺席。有一位评委父亲病重,亦坚持完评奖全程。20天的集中阅读过程很艰苦,不少评委眼睛都读伤了,患上结膜炎;有的评委始终沉浸在作品里,情绪兴奋,夜里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讨论会上,全体评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面展开学理性的争论和探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评选是一个公平的过程,是基于每个评委的责任感和学术水准的评选。我们在裁判作品,社会在裁判我们,可以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这次工作班子的状态”,“我可以很欣慰地说,我们挑选的这20部作品在过去四年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评委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评出一届历史上最风清气正、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最具权威性、最令人信服、最少遗憾和质疑的文学奖。每轮投票结果公布后,评委会都认真关注社会各界的反应。每次投票,评委会主任和纪检组都要反复重申评奖纪律和评奖标准。事实证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取得了圆满成功,评奖结果令人信服,获得了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欣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