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受命成立“质量监控小组”组长揭秘技术保障为确保发射成功——
天宫“体检”万人组团挑毛病
尽管首次交会对接任务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昨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我们对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充满信心。”
此刻,信心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更是一份踏实的信任。这份信任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其中对各大系统的产品质量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
本报采访了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郑永煌,他同时是天宫一号发射任务质量控制组组长,据他介绍,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上万名保障人员聚集在发射场,成千上万台仪器设备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操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要做到确保天宫一号的发射万无一失。
压力
临时组长怕成千古罪人
郑永煌的头衔很多,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总工程师,以及一个临时性职务:天宫一号发射任务质量控制组组长。
虽然是临时职务,但对于郑永煌而言却责任重大,“如果因为我们的因素造成故障影响发射,将会成千古罪人。”
每一次发射任务都会在飞行器进入发射场时成立一个临时性的质量控制小组,为该次发射任务所有产品的质量把关。
对于这项工作,郑永煌如此评价,在发射场系统所担负的任务中,最重要的是对各大系统的产品质量控制。因为飞船或目标飞行器在发射之前,将在载人航天发射场进行最后一次测试,只有通过这最后一次的把关,才能确保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人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人人是质量的受益者”,“质量系着星船箭,成功连着你我他”,这类句子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处可见。场区内路两边的旗帜上、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墙上到处都是,从另一个角度验证着郑永煌的话语。
“体检”
“小”问题显微镜才能发现
从天宫一号进厂开始,质量控制小组就诞生,这既是一个临时机构,也是一个联合机构,30多位成员来自包括运载火箭系统、空间应用系统等所有相关部门。
过程和结果被郑永煌形容得非常简单:“万人一杆枪。”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上万名保障人员聚集在发射场,对成千上万台仪器设备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操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要做到确保天宫一号发射的万无一失。
这个过程是烦琐的。郑永煌举了一个例子说,某次任务推迟了15天发射,原因是产品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电器里云母片出现了故障。
“这个电器里有十几层云母片,其中有一片云母出现了问题,出问题的地方只有0.3微米,比头发丝还细,需要用显微镜才能发现。这个问题发现之后,对工艺、技术都有很多警示,避免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还有对每个问题的处理从头到尾都记录在案,并按阶段进行把关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根据记录进行细致的复查,看是不是有苗头没有发现而导致质量失控。
如果把关控制不严,带着疑点进入发射,导致飞行故障,这种情况连自己都无法宽恕自己,“将成千古罪人”。
郑永煌举例说,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后,复查结果显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发射前四次审查不能少
在航天战线,人们形象地把严把质量关称为“黄金保卫战”。因为国际航天发射价格大约每千克1万到3万美元,相当于耗费同等重量黄金的钱。这点发射官兵十分清楚。
从科学角度讲,每次实验都是新的探索,每次发射都是新的尝试,谁也不敢为发射成功打包票;但是站在国家利益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高度考虑,失败不起,也不允许失败。
所以“确保绝对成功,确保绝对安全”也就成了发射场一条不可动摇的永恒准则。这种看似违背逻辑的要求,还要不折不扣地去实现,就要求每个环节都做到准确无误,达到质量“零缺陷”。
从质量控制小组成立之日到天宫发射之时,郑永煌都是重任在肩。质量审查有四个大节点。
产品进厂后会进行第一次总体审查;在转往发射区时再次审查;此后在加注燃料前会进行第三次审查;发射前还会进行加电测试。
所有的审查都是为了状态受控,质量受控,不能带任何问题转场,不能带任何疑点发射。
郑永煌说,航天发射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任何一个地方注意不到,都可能导致发射不成功。所以审查是非常严格的,不会放过丝毫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