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30日讯
昨夜,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空间实验室”阶段。
昨夜,本报记者又一次在酒泉,为腾飞的火箭,为腾飞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欢呼、流泪。
我们追随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走来。自从2002年中国最后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四号发射,钱报有10多位文字、摄影记者先后亲历了神五、神六、神七以及天宫一号发射;在中国走向未来空间站、走向科技强国的路上,我们用笔、用镜头记录着。
9年我们看见,一个个航天英雄走上世界历史舞台,他们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
9年我们看见,老一辈科学家的白发,年轻团队的崛起;那些永远默默无闻却熟悉飞船每一个零件的技术员,他们有的为了航天事业,3代人居住在大漠孤城……
9年我们看见,因为有了他们,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如期一次次成为现实。
问:我们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2002年12月30日,本报第一次赴酒泉采访,在零下20度连圆珠笔油都会冻结、相机快门都会“死机”的严冬,我们看到了神四惊心动魄的发射,看到映红戈壁滩的大团火光,摄影记者奔跑中甚至不知道鞋底都掉了。
那天在现场我们看到“少帅”袁家军,发射成功在他意料之中。我们第一次面对高级总指挥,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载人。”时任神舟飞船第一副总指挥的袁家军,回答简单而凝重。
那时记者很难理解这两个字的分量,但在11个月后,2003年10月15日,神五把“载人”的承诺变成了现实。那天清晨,我们目送英雄杨利伟出征,看到他穿着宇航服笨拙地走出问天阁,他是去创造一项历史的。发射21个小时后,杨利伟回来时,中国已一跃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第三个国际“太空俱乐部”成员。
两年后的2005年10月12日,凌晨4点,也是在酒泉问天阁前,在那场早来的飘雪中,我们又一次和航天城的人们一起,送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去实现新的目标。神六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中国完成了载人航天的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
问:航天城的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2008年9月25日晚,神七迈开了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序幕:出舱行走。
仍清晰记得那天晚上9点,看完火箭发射回住处的路上,一对父子的对话。6岁的小孩问爸爸:“航天员在火箭里吗?”“是啊,他们就在那里。”“他们在火箭里,能看到我们吗?”“肯定看得到,他们肯定在向我们挥手。”“天这么黑,他们看得到我吗?”“他们心里看到了,不仅看到了你,还看到了所有的人。”“爸爸,长大以后,我也要坐火箭,我会在火箭里向你挥手的。”
这段感人的对话,至今仍然藏在记者心里,成为每一次面对艰难采访的动力。我们采访过很多航天城里的普通人,很多家庭几代人都住在酒泉,城里一共有2万多人,他们亲历、传承,历史丰碑上有他们厚重的一笔。
航天城也有很多浙江兄弟,他们在航天城多年,都是骨干,能干、务实、甘于寂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他们的下一代也正在航天城里快乐的成长!航天城的居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对外界挺神秘的航天员,对他们来说,就像身边的熟人,很多人珍藏着和航天员的合影。
神七航天员出舱行走,是中国的第一次。航天员出征那天,记者目送3名航天员,仿佛在目送历史前进。
昨天,天宫一号再一次成功,中国正在攻坚“交会对接”技术难关,我们离2020年建立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