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国庆前夕迎来一场绵绵秋雨。车在山间盘旋、攀爬。雨虽不大,路况却不容汽车继续前行,我们徒步30分钟,来到海拔2083米的深沟湾,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什字乡唐庄村的一个自然村。
村口,一个老农,一条扁担,两只水桶,晃晃悠悠,蹒跚着向村里走去。我们赶上去,接过韩进祥的扁担,60多斤的分量,没超过5分钟,肩膀就开始喊痛。韩进祥看我们吃力,又抢了过去:“没啥,我已经担了几十年了,每次来回都半个小时,来得晚还没有水呢。”
村口的这个泉眼,承载着深沟湾几代人的记忆。泉眼不到1平方米,水量非常小,夏天干旱时干脆“罢工”。为了能够接到水,不少村民凌晨4点就起床排队接水。只要不外出打工,32岁的马国峰往往能排第一个,健壮、机灵、健谈的他对我们说:“也有失手的时候——村里有的老年人醒得早,他们有时3点就起床去舀水。”
由于泉眼的喷涌量极为有限,一旦第一个人接了两桶水,基本上所剩无几,后面的人要继续等待,往往一等就是数小时。泉眼靠不住,深沟湾的村民开始想办法。
马鹏武家所在地海拔稍微低些,在院里打了口井,打到22米时,出水了,但水流有限,仅能供一家5口人,牲口用水还只能到村口的小坪坝。韩进祥的家海拔稍高点,打井打到30多米,还是只有干红土,他不敢再往下打。
泉眼的水供不上,打井打不出水,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成了村民的“必修课”。与前些年相比,拉水的装备改善了,大部分村民用上了农用三轮车,但仍有9户用牛车。变化的是,拉水要收费,一大桶水200余斤,象征性地收1元电费,油费也要花不少。但村民的时间“伤不起”:拉一车水,最多8桶,半天时间拉水,四五天就用完了,循环往复,日子围着水转。
山高沟深路远。山路难走,到深沟湾的路更是一个陡坡接着一个陡坡,这条崎岖羊肠路浸润着村民的汗水,还背负着生命。3年前,韩进祥的叔叔韩金海和孙子用三轮车拉了8大桶水,半路车熄火爬不上陡坡,韩金海只得去车后推,结果车重后退,连人一起翻进深沟,不承想为水丢了命。
路难行、缺水吃,时时刻刻困扰着深沟湾。原来深沟湾有60多户,不少人通过搬迁、打工、投亲靠友,搬离了这里。余下的40户人家在今年春天终于得到了好消息:宁夏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生态移民35万人,深沟湾将整体搬迁。西吉县委书记周金柱深有体会地说:“生态移民安置一定要做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
“我恨不得明天就搬家。”村民马国峰说起移民的事就眉飞色舞。他的小女儿今年6岁半,按当地的要求可以上小学了,但家离学校要过两道沟,翻两座坝,半个多小时的路充满艰辛。学校怕出事,不敢收,新学期开学了小女儿仍待在家里。“如果搬迁了,能告别几十年挑水、拉水的‘老营生’,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这样的日子,祖祖辈辈谁不盼?”
幸福不再遥远。移民新居正在陆续落成。明年6月,深沟湾村民就将永远告别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据人民日报 记者 徐运平 周志忠 禹伟良 孔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