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崔文毅、孙奕)2011年,受西亚北非地区、西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和一些国家、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中国境外公民和机构安全形势更趋严峻,重大领事保护案件呈全球多点同时爆发态势。今年中国在埃及、利比亚和日本的三次撤离行动中共撤离了约4.8万人,是过去30年撤离我国海外人员总数的五倍。
“2011年,中国领事保护工作不得不走上一个被调快速度的跑步机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专职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周庆安如此评价今年的领保工作。
周庆安是在18日由外交学院主办的“风云世界激荡中国——2011年中国外交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周庆安说,能明确看到今年中国领事保护政策产生的政治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消除长年以来老百姓对外交工作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周庆安认为中国领事保护机制需要在机制化、杠杆化、全息化、本地化这“四化”中加强建设。其中,机制化建设是这些年来中国领事保护工作的最大亮点。
“当前中国对外经贸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单靠外交工作人员完成所有的领事保护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周庆安说,领事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杠杆效应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跟军队、公安、边防等部门进行合作,还要加强对驻外企业员工的教育和留学生的培养。
“全息化意味着领事保护工作成败的重点在于领事保护工作的信息公开化和全景化。”周庆安说,领事保护工作的信息化,要求信息前置。全景化指的是不仅要提供关键的领保信息,还要提供领保工作的形式和一些典型案例。
在谈到领保工作本地化建设时,他认为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在领事保护方面的特点十分必要。
他还提出了目前领事保护和社会舆论之间的对接问题。第一,领事保护工作是要用领事保护部门的行动能力和危机反应能力来展现领事保护工作的效率,赢得舆论的支持。第二,领事保护工作容易成为一个国家形象最主要、最直接的载体,所以我们希望从事领事保护工作的同志有议程设置能力,能够结合领事保护工作为媒体提供相应有特点的信息。第三,领事保护工作容易从个体感受放大为社会认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第四,领事保护工作是外交工作很重要的一张名片,所以领事保护的公众教育非常重要。
“从这三次撤离行动来看,中国领事保护的应急协调机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且在以前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协调配合的总体外交的优势。”外交学院教授夏莉萍说。
据夏莉萍介绍,撤离中国在利比亚人员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撤离海外公民的行动,创造了多项历史记录。
夏丽萍说,新形势下,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来自不同领域,对他们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政府部门、机构,所以多元参与的特点将是今后中国领事保护应急协调机制发展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