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掌门陈吉宁
当校长不一定是院士
这些年来,北大、清华、人大这些知名院校似乎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校长都是由院士担任,可清华这次新百年的新校长却是一反常规,由刚满48岁,而且还不是院士身份的陈吉宁接任。在网络上,关于新校长陈吉宁的报道非常之少,这不由让人好奇,新校长陈吉宁到底靠什么折服了清华师生?
他是个地道的清华人
陈吉宁从1981年进入清华大学本科求学至今,除了中间10年留学英国外,全部都是在清华校园中度过,有20多年之久,是个地道的清华人。
陈吉宁在1988年到英国留学读博士,毕业后留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当助理研究员。到1998年,经过几番考虑,陈吉宁决定回到清华大学,这时候离他出国正好10年,“现在的发展也证明了选择的正确”。
对于新校长是从内部领导班子里提拔,清华师生都表示出了欢迎:“陈校长作为常务副校长,一直在清华工作,了解清华,也不需要过渡和熟悉的阶段。”
突破传统思路盖新楼
陈吉宁归国以后的发展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一回到清华大学就成为副教授,一年后就成为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为什么舍不得陈吉宁走,因为这个“海归”新主人给环科系带来了新面貌。现清华环境学院院长余刚教授当年是陈吉宁的搭档,陈吉宁作为系主任时,他是副主任。余刚告诉记者,陈吉宁归国一年时,正好遇到系里换届,而且环科系也正处于需要改革的重要关口。虽然陈吉宁当时在系里工作时间不长,但是他有10年的海外经历,对发达国家的教育系统非常熟悉,老师们都对其寄予厚望,认为他能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不二人选,“而且陈吉宁在清华求学时期就是系的学生团委书记,工作能力得到大家的肯定”。
果然陈吉宁上任后就在队伍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组织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余刚对他的评价是:工作思路清晰、着力重大目标、善于团结集体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当年一个制约环科系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楼空间的狭小,可是如果要盖新楼又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让余刚印象深刻的是,陈吉宁突破了传统等学校批钱的思路,找到了中意合作的智能楼项目,由意大利出钱,清华出地,将环境学院大楼设计成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光的绿色节能生态示范楼。这一办法,不仅促成环境学院早日有了新教学楼,而且让这幢楼成为了清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每年接待很多人参观。
获一致拥护成为校长
也就是因为陈吉宁作为系主任时的突出表现,让清华原书记陈希注意到了陈吉宁,陈希曾多次在院士钱易面前夸奖陈吉宁,认为他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所以,虽然系里依依不舍,陈吉宁还是在2006年被提拔为副校长,并在次年,成为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清华大学秘书长。
作为常务副校长,陈吉宁主管学校的方方面面,钱易透露,校办主任也曾经评价,这是最忙的一个校领导,也是最好打交道的领导。陈吉宁与人相处总是给人儒雅、亲和的感觉,钱易评价:“不论他是系主任,还是当了副校长,每次我们遇到交流都非常愉快,因为他也是一个直率的人。”
为了给顾秉林校长找接班人,中组部来到清华做过几次调研,据透露,陈吉宁都得到了一致的拥护。“当时领导班子有个共识,希望能在清华本身的领导班子中提拔。”
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在钱易看来,陈吉宁有三方面素质可以胜任清华校长。首先,清华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需要文、理、工、医、社会科学等全面提高,而陈吉宁在清华工作多年的经历和阅历,意味着他有这个全局观;其二,钱易认为作为清华校长,必须有很强的和各方面人物打交道的能力,而陈吉宁的交流能力也很强,有很好的人缘;其三,清华校长也应该有很强的业务能力,陈吉宁一直对从事的环境治理领域有很新的观念,也一直坚持带研究生。
当校长不一定是院士
年仅48岁,就成为清华的校长,让陈吉宁成为清华近三十年来最年轻的校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名校长并不是两院院士。而这些年来,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大学的校长都是由院士担任。
钱易透露,由于这事,也给她带来一些“压力”。有一些考虑到此事的老师找到钱易,让作为同一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钱易能不能推荐陈吉宁申报院士,弥补这一缺憾。“院士的甄选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我没有把握去做。”钱易为此也跟陈吉宁交流了意见,当时陈吉宁和她说了一句话:“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校长),就不能再多考虑其他。”钱易听到这句话非常感动,她了解,一旦成为了校长,其实会为他评选院士增加无形的压力,让他的评选变得困难很多。因为舆论很容易误认为校长当上院士是因为官位对评选造成的影响,评委反而可能避嫌。“我感动的是,他很清楚形势,依然下定了这个决心,甚至做出了舍弃的打算。”
钱易同时也和原教育部部长、现任工程院院长周济沟通过此事,周济当时也和钱易说,当校长不一定要是院士,而做好一个校长有时候比当院士更加重要。
不是院士的身份做校长,目前已经得到清华大部分人的认同。余刚认为,教育界完全需要转变观念,校长和院士是有不同分工的,比如西方大学都是采取职业化校长制度,校长专心于大学管理工作,而不用分心其他工作。所以院士只是意味着学术水平,并不代表管理学校的水平,而校长更重要的是能管好学校。
履新发言
提出学者为先
在陈吉宁第一次身为校长的发言里,他回顾了清华百年的历史,对老校长顾秉林的帮助做出感谢。“多年来,我一直得到顾校长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也深切感受到他对清华的赤忱热爱和鲜活的办学治校理念。在此,我要向顾校长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作为新百年历史起点的新校长,陈吉宁感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于上世纪80年代进校,学习在清华,成长在清华。在座的很多老领导、老教师给了我悉心教诲,很多同龄人、年轻人给我以帮助启迪,很多学生给我以青春激情,激励我做一名合格的清华建设者和清华精神践行者。”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清华人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共同追求,也同样成为陈吉宁的历史责任和重担。在上任发言中,陈吉宁谈了对大学的理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因此,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
基于此,他向清华大学的中层干部和师生代表说出了自己的四条办学理念: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反应
老师
“清华模式”被认可
清华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老师在会议结束后表示,这次清华校长的提拔过程,依旧是和前几次一样,从清华原有的领导班子里提拔。不同于很多学校从外校调配,这已成为了一种“清华模式”,中组部这次任命,也体现了对“清华模式”的认可,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地继续进行。
他透露,由于大学校长一直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所以今年67岁的顾秉林校长是主动提出退休申请。虽然退休了,顾校长仍然会参与物理系的教学研究工作。
学生
面向学生做过调研
法学院硕士一年级学生小何告诉记者,虽然刚刚才获知校长换任的消息,但是从去年开始已经陆续开展了面向学生的调研活动,调研学生们对现有几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当时我们就预感到顾校长要退休了。”这样的调研活动进行了很多轮,由于亲疏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
对于新上任的陈校长,小何期待他能给清华带来更清新自由的风气,适应90后更活跃的个性。
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小李,作为清华校园里的文科生,对于新校长充满期待,希望清华的文科发展能够充满潜力。另外,她希望在清华走向国际化的同时,除了量的增加,还应该增加国际学生含金量,增加针对国内学生的英文授课环节,提高清华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