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新基地鸟瞰。莫定有摄
正月刚过,成都平原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四下里拱出来,传递着早春的气息。
“十二五”开局之年,四川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领跑西部。产业转型升级更是迈出实质性步伐:全球最大平板电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发电设备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全国第六,汽车石化工业迅速崛起……
“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四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利长远、增后劲的必然选择。”省委书记刘奇葆说。
从起立到起跳,从重建美好家园到重塑全省经济版图,走出伤痛,川蜀大地挺立起振兴发展的新脊梁。
主动转,恢复—追赶—优化同步推进
既要尽快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又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既要加快发展速度实现“原地起立”,又要调整结构上水平争取“发展起跳”。多重任务,多重挑战,如何统筹安排?哪里寻求突破?
“要把产业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力争恢复、追赶、优化同步推进。”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心坚定。
一系列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目标清晰: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不是没有疑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而急迫,如此高调坚持“产业升级”会否偏离重心?
四川的回答是:灾后重建,必须是功能恢复与跨越提升相统一的发展型重建。如果重建后的产业还是落后产业,不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包袱。
重建分秒必争,但四川一开始就坚持高门槛,宁可慢一些,也不放宽标准。
比如重灾区汶川,地震中损毁的工业怎样恢复?还要不要原有的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四川态度明确,汶川县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但决不能走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更不能破坏本已脆弱的生态。
另辟蹊径,“成都—阿坝工业园”飞地项目应运而生。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全都排除在外,保留的项目也在搬迁过程中加以提升。过去半封闭的电石加工上马全套新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过去粗放的磷肥加工升级改造,开始生产电子级磷化工新材料。
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四川顺势而为淘汰落后的过程。“落后产能,过去我们也想清理,但是阻力很大,决心难下。现在不一样了。”省发改委产业处副处长梁鸿说。
对岷江、沱江流域的小造纸、小水泥果断出手,水变清、林更绿,川北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保护,旅游业成为新支柱。
3年多来,四川在重建中撤并、迁建、调整了近40个功能不完善、配套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园区,小水泥、小玻璃预计到今年底全部淘汰,国家鼓励的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过去的不到30%提高到目前的75%以上。
不是没有争议:四川作为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展不足,现在追求转型升级,是否有些不切实际?
四川的回答是:欠发达是不容忽视的省情,四川的确要全力追赶,爬坡摸高。但追赶的过程中,必须把转型升级贯穿始终。只有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为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才能最终真正“赶上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四川已成重要的“西南大通道”、“西部桥头堡”。而今产业梯度转移,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让四川成为众多国内外投资商的首选。
“不能摘到篮里就是菜。每上一个新项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结构优化升级。”省领导强调。
从走出去招商,到项目送上门,四川人很清醒。既着眼高端产业,又必须是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招优引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则,17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英特尔率先落户成都,迅速吸引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整机和零部件企业,联想、戴尔、富士康……
主动调结构、大力促转型,一些转折性、跃升性的变化悄然发生,传统农业大省正向工业强省转变——
2011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600亿元,增长22%,工业总规模居全国第八位。一批万亿产业带和千亿产业园区加速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全省工业集中度提高到63%。
与此同时,产业层次从低向高,呈现“一增一减”的好势头: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在2011年的增速高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而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行业比重则明显降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