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13日电 “一卡通”让上海全市的262个图书馆可以实现读者“随借随还”;遍及全市的公益性电子阅览室让进城务工人员也可以轻松上网冲浪;“非遗电子数据库”建成,让上海的市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网民点击的“热点”……记者从12日举行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在积极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与时俱进地进入“网络时代”。
为反映2011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12日首次发布了《2011: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上海在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上海市公共文化网络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去年,上海市徐汇区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
“十一五”期间,上海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包括遍布全市的公共图书馆、被誉为“老百姓精神家园”的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00家东方社区信息苑、1771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和1513家农家书屋等。上海已经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而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升级换代”,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呈现出全新面貌。
以被认为是古老文化遗产的“非遗”为例,上海市在2009年完成了覆盖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并建立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自2010年6月网站开通以来,系统累计访问量达到11万多人次,许多浏览者都是以往对“非遗”颇感陌生的年轻网民。
文化共享工程是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而在上海,文化共享工程和上海的中心图书馆建设已经通过互联网实施有效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非常有特色的“网上服务”和“数据库查询服务”,包括儒家经典展示主题图书馆、上海近代文献主题图书馆、陆家嘴金融主题图书馆、视觉艺术主题图书馆等。
上海市文化影视广播管理局局长胡劲军介绍说,上海正在推动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虹桥国际舞蹈艺术中心在内的一批标志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但与此同时也正在建设“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这一网络未来可以实时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信息导览、文化活动远程指导、文化在线咨询等服务,将大大推动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