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干部”王朝良、韦国祥在去他们包点的斗麻村途中(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摄
新华网贵阳3月19日电 在贵州省麻山腹地长顺县敦操乡,有一群“背篼干部”。下乡入户开展工作时,他们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
记者近日跟随“背篼干部”一起下乡,一天步行8小时山路,翻山越岭20多公里。一路上,从他们与群众短暂而亲切的交谈中,从老百姓发自内心充满感激的笑容里,记者强烈感受到大山深处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高坎高崖猴子路,不为人民我不来”
敦操乡地处4县交界,山大坡陡沟深,是贵州一类贫困乡之一。
乡里规定,除平时分别下乡外,每周四所有不值班的乡村干部都要下乡。3月1日11时,带着水和干粮,记者跟随敦操乡乡长陈勇、乡政法委书记王朝良、斗麻村村委会主任韦国祥,去他们包点服务的斗麻村达海、打罗等村民组。
在湿滑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约半小时后,山路不能通车了,只能徒步。三名干部熟练地背起装有20多公斤高粱种子、宣传材料的背篼,拔腿就走。
“目前,全乡62个村民组中,还有17个没通公路。”陈勇说,很多路段连摩托车都不能通行,部分路段坡度接近70度,必须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
“群众就是下山买一包盐巴,都要花费一天时间。”王朝良说。上世纪90年代起,进村入寨开展工作的乡村干部们顺便帮群众免费捎带些东西,开始只是盐、酱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后来发展到各种生活物资,甚至“大件”。
“东西多了不好带,就背个包,结果没多久包就烂了,烂了又买,一年背烂好几个。去年乡里给配了耐用的背篼,群众就叫我们‘背篼干部’。”韦国祥说。
记者小心翼翼、空手徒步约两个小时后,已是气喘吁吁、两腿发酸,但身负沉甸甸背篼的干部们步伐依然坚定有力。
“我们每周至少要走两三次。最烦的是下雨天,山路太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王朝良说,他和韦国祥经常搭伴下乡,“村民们住得分散,一路上碰不到几个人,两人一起可以聊天、对山歌解乏。”
下午两点多,记者一行终于到了达海村民组。“老乡,今年的高粱一块八一斤回收,比种包谷划算多了,多种点。”来不及喘口气,韦国祥等人赶紧分发高粱种子。之后又赶往下一个组。
下午5点半,夜幕已经降临,“背篼干部”开始返回。路过达海组时,见到村民陈河英焦急地站在村口,不知所措地说:“我家的羊生病了,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王朝良立即打电话联系乡里的兽医,吩咐第二天一早赶来。
“为了工作到此来,这里高坎又高崖。高坎高崖猴子路,不为人民我不来……”“背篼干部”们唱着自编的山歌赶夜路,回到乡政府时,已是晚上8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