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针对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上海正在酝酿打造一所“男子中学”。此举引发争议,有人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在笔者看来,男子中学是因性施教的可贵尝试,不妨宽容以待。
“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提高不同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男生和女生存在天然的性别差异,比如男生好动、勇敢、爱冒险、喜挑战等,而女生好静、喜欢柔和与恬静。他们分明就是大自然的太阳和月亮。太阳明快爽朗、充满阳刚和热情,而月亮静美妩媚、优雅安静。所以,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教育方法、指导思想等也应有所不同。这种量“性”定做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科学性,也更能促进其自然成长。
开设男校,就是这种因性施教的观念苏醒,值得称道。据了解,该中学将在一些方面突出特色。一是教学方面,该中学将在调研基础上,根据男生的学习薄弱点设置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人格养成方面,学校将基于男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计划性、耐挫力等方面的劣势,调整办学思路,“扬长以增加男生自信,补短以促进全面发展”。这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将更能促进其知识增长、人格发展。
很多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受一些因素影响,当下男孩阳刚之气锐减。比如,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亲由于忙于工作等原因,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甚至退出教育者角色,据北京市妇联一项调查,目前家庭负责孩子教育的主要是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当母亲成为孩子主要管理者和监护者时,其女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由此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就不足为奇了。再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女老师比例畸高,男老师奇缺也使得阳刚不足成为一个源头性问题。上述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在这种背景下,尝试用男校进行纠偏,也是一种无奈的“教育突围”。希望这种“教育特区”,对当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一种补充、补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