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铜制品,人们立刻会想到古老的夏、商、周时期皇宫贵族们所拥有的奢侈物具,它们神秘而悠久,让每一位观赏它的人都如痴如醉。几千年过去了,在如今大连的城市乡村,居民们依然可以在不经意间与青铜文化亲密接触,广场上,公园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形似各异的青铜雕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美轮美奂的青铜雕塑大多都出自大青文化产业集团。
5月23日,在大清文化产业集团记者看到,院子里堆满了青铜雕塑的成品和半成品。厂房内,技工们有的用黄泥在制作泥稿、有的在用石膏或玻璃纤维翻模,还有的在进行铸造、焊接、打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大连开发区一处海湾叫南坨子,集团董事长张立旗精心设计了长达千米的组雕《海洋颂》,巧妙地利用海岸的陡坡、悬崖,以山岩为主题创作岩雕、浮雕,将护坡做成艺术品,把自然与艺术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令长长的海岸线变成了一条艺术的长廊,艺术与环境更加协调,创造出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大清文化产业集团位于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曾几何时这里还是农村,在大清文化产业集团等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这里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张立旗向记者介绍,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他们深深的感受到文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力量。因此他们公司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就是要让文化艺术融进居民的生活。
文艺工作者忙碌中朴素、平凡而美丽的身影背后是大连市迅速推进、成效显著的“文化惠民、文化为民”系统工程。
作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大连在创建过程中投入4800多万元,新建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115个乡镇“一乡一站”的目标。大连市制定出台的《大连市乡镇文化站管理细则》,对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如何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详细量化考评规定,对全市100多名乡镇文化站长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大连市还注重最大化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让百姓走出家门就能就近找到文化活动场所,织就一张以文化惠民为经、以百姓快乐幸福为纬的大网。大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已有500多家,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在长期坚持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每到周末,孩子们在书院楼上诵咏国学名篇、大人们在楼下听讲座的情景司空见惯。白云书院在辽宁省内开创性实施的“一卡通”工程迄今已由大连市财政投入资金1380多万元。一卡在手,读者只需将读书卡背后的条形码扫入电脑,拥有读者数据43万余条、书目数据125万条、馆藏数据438万余册的大连地区网上联合目录查询系统便可使用。
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将已建成的40个分馆,着重放在了农村特别是偏远的海岛、山区,该馆还将在最偏远涉农地区设立最先进的ATM图书自助借还机,逐步取代图书流通站。据介绍,未来3年大连市财政将投入2500万元,支持全市中小学再建60个少儿图书馆分馆,持证读者将达到10万人,纸质资源将增加到约100万册,数字资源将增加到10个TB。
今年2月5日晚,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举行了大连市首届群众特色文艺展演颁奖晚会。这场具有专业水准晚会上的节目全部由群众担纲主角,节目都诞生于大连市创立的100个群众特色文艺活动基地。在这些分布在街宅巷院、海岛山村的基地内,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活动一应俱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好作品。基地已经成为大连市群众文化最便捷、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载体。
城里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年近八旬的老人让儿子用三轮车把自己送到演出现场;村里组建文艺队参加演出,一些打工者得知消息后请假返乡报名……“打造文化大连”活动期间,这些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故事数不胜数。
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市财政局联合主办的“打造文化大连”系列活动,今年已进入第10个举办年头,这一城市文化品牌推出了“公益文化百村行”“让高雅艺术走近市民”“大连文化大讲堂”等20多项主题活动,数以百万计的大连市民参与其中。一名活动主办单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群众的文化意识是觉醒的,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体察民意,不仅要把文化送给群众,还要让群众懂文化、真切感受文化的魅力。”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2008年开始的大连市民艺术素质培训工程,开办舞蹈、书法、美术、摄影、剪纸、合唱指挥6个门类的培训班,培训工程覆盖全市各个街道社区,受益市民达15万人。今年大连市将通过群众特色文艺展演工程,遴选出20余个特色文艺基地和新生文艺团队,在全市城乡安排400场巡演和展演、举办100场夏季广场群众文艺演出。
有文化支撑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大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市民生活越来越精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