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人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渴望,正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化作一股不可逆转的力量,在辽宁大地上迸发、奔涌。
让辽宁人倍感骄傲的是,辽宁通过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文化市场化运作成效显著。继2003年沈阳市在国家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中“试水”成功,2009年辽宁设立“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8个辽宁中部城市划入试验区,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辽宁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不可逆,可核查,真改真转”原则,积极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到2010年底,全省有13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其中市级9家、县级4家。截至目前,全省61家文艺院团已完成37家,并力争在2011年底完成全省国有院团改革。
与此同时,辽宁已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经营性出版社和65家新华书店全部完成转企改制;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营口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使文化资源迸发出活力,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生机和活力。2009年,营口市评剧团、京剧团、歌舞团三团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也仅有44万元;2010年,三团合一、事业转企业,组成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减了2/3,收入却达到144万元。“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不可逆,可核查,真转真改”的“营口模式”叫得响、做的实。营口市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项目获得2010年度文化部国家创新工程项目立项,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家文化体制改革调研重点联系单位之一。
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进展。14个市已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整合,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在100个县区中,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整合的有19个,组建综合执法机构14个。
与此同时,2010年,辽宁省文化厅强调加大规划指导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制定了《关于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开展了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建设:即一个地级市要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一个优秀文化企业、打造一个优秀文化产品、搭建一个文化产业会展平台,以此引导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一年辽宁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30%。
此外,最让辽宁人高兴的是公共文化建设遍地开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在大连,农民自办图书室100多个,市民自办的业余文化艺术团活跃在589个社区;在鞍山,秧歌队、扇子舞、民乐队等每个乡镇都有,被称为“一乡一色”;在锦州,3个城区有自发民间艺术团队千余个……
辽宁首创“广电模式”,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辽宁运用“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户收听收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
辽宁建成点播服务点6万多个,推广点播用户209万,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目前,辽宁提前两年实现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在全省11762个行政村中,建成农家书屋6269个,建成综合文化站338个,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9月在辽宁省举行的第八届艺术节上,历时近1个月的演出活动中,群众文化专场演出占到17天,在350场、共1870项县级以上群众文化活动中,近9万名群众亲身参与演出,200多万人次到场欣赏。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辽宁省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还设立辽宁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每个基金政府投入引导资金3000万元至5000万元,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政府投入新建迁建省图书馆、博物馆等八大公益文化场馆,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最让辽宁人自豪的是他们给全国人民端出一份份精彩的文化“东北菜”。辽宁艺术舞台上精品迭出,话剧、芭蕾舞剧、评剧,一个个“辽宁制造”享誉海内外,艺术舞台更加繁荣。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郭明义》在全国巡演引起轰动。
沈阳评剧院评剧《我那呼兰河》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并获文华大奖。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黑石岭的日子》获得文华奖特别奖和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全省有20多幅(件)美术作品参加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展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