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把水弄脏了,却向别人要钱来治理。乍听起来以为是笑话,可这事儿偏偏就发生了。近日,昆明拟出台法规要求“向酒店入住者,每人每天征收10元滇池生态资源补偿费”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面对不尽人意的治污表现,征收“保护费”可能增加的大笔收益是否会成为当地政府“生财有道”的幌子?[详细]
自己把水弄脏了,却向别人要钱来治理。乍听起来以为是笑话,可这事儿偏偏就发生了。近日,昆明拟出台法规要求“向酒店入住者,每人每天征收10元滇池生态资源补偿费”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面对不尽人意的治污表现,征收“保护费”可能增加的大笔收益是否会成为当地政府“生财有道”的幌子?[详细]
调查显示,全国大多数旅游景区收取的门票等其他费用,都只有很少部分用在景区维护上。
比如,2009年9月30日央视《新闻1+1》就披露,黄山风景区的收益所得真正用于景区管理维护的其实只占到十分之一,而云南石林在三年中收费超过9个亿,也仅有7%用在景区的管理和维护上。这无疑也会降低公众对“生态保护费”的认同感。
80%资金缺口 滇池已成吸金无底洞
根据云南有关方面的说法,滇池征收“生态保护费”是由于滇池环境治理存在资金缺口,并且缺口达到80%。这样一个声称“生态保护”、表面上“合情合理”的说辞,真的经受得住公众的审视和拷问吗?
有关资料显示,滇池治理在“九五”期间完成投资超过25亿元,“十五”期间超过31亿元,“十一五”期间的计划投资是183亿元。如此巨额的治理投入和快速增长,却“还有80%的资金缺口”,难道滇池的生态治理真是越治越差?并成为吸金的无底洞?巨额的治理投入又用在了什么地方?在没有向公众公开并取信于民之前,贸然开征新的收费品种值得思量。
根据滇池往年的游客量推算,这一收费制度如果审核通过,每年至少将影响到4000万游客的切身利益,按此计算,每名游客在昆明住上一天,就可以为治理和保护“滇池生态资源”贡献4亿元。
退一步,就算昆明方面确实有办法对大小住宿场所进行规范管理,游客上交的“资源保护费”都不会落入私囊,但如何保证这些公款最终能完全用在滇池保护上?[详细]
相对于每月只拿1200元工资,始终守卫在滇池上一守就是32年的滇池“临时工”杨凤龙来说,昆明市征收生态保护费这一做法实在是令人汗颜。
和所有昆明人一样,滇池劣五类水质成了老杨的心病。滇池污染最严重的时候,也是老杨最难过的时候,他亲眼看着“高原明珠”日益黯淡,失去光泽,蒙上一层浓稠的绿斑。
滇池污染主来自城市扩张和企业排污
“谁污染谁治理”,这是环保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面对已严重污染至“劣五类”的滇池水,昆明市官方却别出心裁创出了新招:滇池被污染,游客来买单!这种转嫁危机、推卸责任的“游客治污”真可谓是“荒天下之大谬”。
游客频繁光顾固然会对滇池的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滇池的最大污染源恐怕还是当地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自己的池子脏了,要远道而来的客人打扫,如此待客之道与“宰客”无异!
滇池生态环境的破坏,但作为既成事实,决不是将来的游客造成的。作为生态治理,理应向破坏环境的始作俑者追偿责任,而不是向未来的游客收钱。如此看来,因治理环境缺钱就向游客收费的逻辑,其实并不完美。总不能因为将来游客的到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就利用可能性开始收费。
将旅客定位为排污者,并准备开征生态保护费,是对生态资源保护费这一收费项目的滥用,擅自扩大征收范围和对象,折射出当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旅游业生态。[详细]
网友“谈判沟通专家潘黎”称,“典型的前人污染后人买单!为何我们不把收费创意用在污染治理上?为何我们要用行政收费治污?收费之后就能解决污染问题?缴费客人是否有权知道和监督费用流向和滇池流域治污情况。我们宁可捐款千元给滇池治污,也不愿被收费治污!”
游客就是一块“大肥肉”,想割就割
“生态资源补偿费”的动听名目之下,包裹的却是“地方污染、游客买单”的懒政心机和思维。云南滇池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长期恶化,或许也跟近些年来旅游开发的“大跃进”,以及游客数量的不断激增颇有关联。但是,即使如此,“生态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显然还应包括当地企业、居民,特别是那些竞相涌入的旅游产业投资者。如今倒好,针对“污染的欠账”,地方上似乎没有任何责任,而外来的广大游客,却成了需要为此“买单”的唯一对象。
云南滇池的“保护新规”,自然可以冠冕堂皇地宣称“有利于增强全民保护滇池意识,引导企业严格遵守保护环境法律法规,以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稳定长效投入机制”云云。而事实如何,想必再愚笨的看客也能一眼识穿:什么“全民保护”和“稳定长效”,无非是把众多游客当作一块“大肥肉”,想割就割,且无须花上多大精力,也绝对无损于自身的丝毫利益。
按滇池“补偿费”的征收来看,则无异于“游客就是污染”,而且不单要为今天的“污染”交费,还得为以前的“污染”顶罪。 [详细]
2002年,南线景区原来的几个收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将一片占地50余公顷的全开放式环湖绿色长廊还给了市民和游客。
2004年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虽然西湖风景区门票取消导致一年直接损失达1000万元左右,但仅仅一个黄金周杭州接待外地游客的旅游收入就达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43%。聚财气先聚人气,这是杭州人舍小财算大账的精明和高明。
十年综保新西湖“还湖于民”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美是杭州”。它既是“自然造化”的恩赐,又是“人工雕琢”的精品。恰如竺可桢曾说: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到天然的淘汰。从东汉华信筑捍海塘首开治湖先河,到唐至清末23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湖疏浚、八十年代引钱江水入西湖……1000多年来,多少人为西湖的“设计景观”(ICOMOS对西湖景观的定义)付出了汗水和智慧。
杭州连续十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涵盖湖滨旅游特色街区、环湖南线景区整合、湖西综合保护、北山路保护与改造、湖中“三堤三岛”整治恢复五大工程。通过连续实施十年来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以及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恢复水面0.9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西湖综保始终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坚持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恢复、重建、修缮了180余处人文景点,与历代形成的西湖十景、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西湖百景等相映成辉。
西湖生态环境得到质的提升,景点格局和分布更为完善,为实现西湖成功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