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公布的数字看,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总体效益下滑明显。利润总额6304.5亿元,同比减少13.66%,亏损企业14家,比上年多8家;人均实现利润5.0万元,同比下降21.72%;收入利润率2.90%,同比降低1.24%;平均资产利润率3.18%,同比下降1.22%……
效益主体下移,中等效益水平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李锦分析说,利润超百亿元企业7家,利润总额占比23.74%;10亿元以下企业337家,利润占比21.22%,效益主体是10亿元-100亿元间的中等企业。“14家企业共亏损94.6亿元,3家企业未填报利润情况。”他说。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中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众多制造业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中国自然能源的消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业的突出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缪荣说,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峰值,之后将慢慢下降,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用工荒”、工资薪酬快速上涨就是明显例证。他举例说,从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看,目前越南每月1000元左右,印度600元左右,而中国东部沿海已达2500元-3000元。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制造业重返美国》报告中说,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中国不再是为美国供货的廉价工厂的“默认位置”。
一方面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开始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在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快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李锦说,应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品牌培育和保护,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让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载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