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因濒临山东省第一大河沂河而得名,因沂蒙革命老区精神而为文明全国。临沂人勤劳勇敢、淳朴热情,那首经典的《沂蒙上小调》更是将临沂人的这种品质抒发得淋漓尽致。带着对沂蒙乡情美好的憧憬,9月13日,记者随“聚焦乡村文明行动”采访团来到了这里。如今,当年的革命老区已经是变成了中国的“物流之都”,享有“南义乌,北临沂”“市场名城”的美誉。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临沂的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城里人生活质量上去了,农村自然也不甘落后。随着2011年,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在全省开展,临沂的广大农村地区发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长效机制保乡村文明建设
早在乡村文明行动之前,从2009年开始,临沂便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年、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开展“六清六建”和“三清一绿”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村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流等问题,坚决禁止秸秆焚烧行为,逐步消除“脏乱差”。积极探索出建立适合农村环卫特点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立义务或专业清洁队伍,切实加强农村卫生的日常保洁,试点实行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户清理、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统一处理”的模式。截至目前,临沂已有65%的行政村完成道路硬化、植树绿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居亮化“五化”工程建设。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城与乡“五个结合部”,“脏、乱、差、丑”得到有效整治,特色亮点进一步显现。临沂适合开展“三上”工程建设的820个农村社区、村居中,已有241个完成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建设;九县乡镇垃圾中转站初步完成定点布局。临沂已有2523个村居(社区)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其中1101个村居(社区)实行了物业化管理。经过两年的综合整治,临沂城乡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
去年以来,临沂市积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个重点,全面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满足农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尤其是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不唯多、只求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依山、依水、依路建园,因势造景,力求一村一景、一景一特色,搞好农村公园硬化、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建设运动场地,营造出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使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幸福。
积极拓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筹资的渠道,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文明单位牵手共建、企业赞助、群众集资”的多元资金投入格局,村级文化活动室、村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黑板报、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建成180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4219个农村文化大院,3588个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社区需要干部群众官民共建
苍山县卞庄街道办事处代村社区,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提供强有力支撑。在全县率先实施了村民全覆盖的"五补"政策,让村民共享文明乡村建设成果。同时,先后建起省级规范化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广场、书报阅览厅,成立代村文体队、老年秧歌队、村民剧团、青年舞狮队等群众文化组织,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举办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美在农家、致富带头人等评比活动,大张旗鼓表彰奖励,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使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融入到千家万户。
临沂文明生态建设进一步延伸,在全市启动了文明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生态小城镇,计划用3年时间使全市50%的乡镇达到文明生态乡镇标准。
2012年底全省50%左右的村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达到县(市、区)级以上文明村标准。
如今,在临沂,真金白银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而且广大群众形成了“人人参与文明共建,家家享受美好生活”的共识,生活环境“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洁净、德孝、互助、学习、和美的文明之风蔚然兴起,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美丽的沂河岸边,一幅老区人民的新民生长卷正徐徐展开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