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
南怀瑾小传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时期,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接连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又即将推出《庄子諵譁》,南怀瑾再次成了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早在五十余年前,南怀瑾就已经声名鹊起。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狂热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高达18次之多;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时至今日,“南怀瑾”这个名字已经堪称“名播遐迩”,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刘放)
南怀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对这个人会有着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
文/记者刘放
“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从上海市区出发,沿着沪青平公路抵达金泽,然后辗转来到毗邻太湖的庙港,再穿过热闹的太湖蟹市场和僻静的芦苇荡之后,突然豁然开朗,恍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一座两边面临太湖、占地200余亩的建筑就在眼前。
这座太湖之滨的建筑,就是南怀瑾于2000年开始兴建的“太湖大学堂”,七年土木之后,如今楼宇庄严、芳草萋萋,俨然已成规模。每年都会有众多的企业家、学者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放下公务,花费很长时间,来到这里追随南怀瑾研习人生哲理。
南怀瑾说:“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他说他创办太湖大学堂,就是希望随缘教化,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据说,这也正是有众多社会精英们愿意追随南怀瑾的原因。如今,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他的很多作品被译成了英、法、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甚至有人断言说,“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南怀瑾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跌宕人生:曾做船运生意失败处境困窘
但是,在1949年赴台湾之前,时年已31岁的南怀瑾其实还并没有什么名气,他所面临的第一要务甚至还是“生存”。据南怀瑾后来的学生、台湾老古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刘雨虹回忆,那时候的台湾,物资极其贫乏,一串香蕉三个鸡蛋,就是一个摊贩货摊上的全部物品。起初南怀瑾和他的温州同乡一同做船运生意,因货船失火,投资血本无归。1955年,困窘处境中的南怀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书刚出版时每本定价新台币5元,在基隆出售,根本没有人买。
传奇经历越传越奇成“隐士”
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复苏,文化氛围的逐渐形成,关于南怀瑾早年的传奇经历开始口耳相传: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南怀瑾,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涉猎广泛,喜欢寻访高人隐士;抗战期间离家入川,在军校任教,期间被青城山的大居士袁焕仙收为弟子,后辞去教官职务,到峨眉山闭关修行3年;出关后继续修道参禅,9年后离开四川到云南大学讲学,1947年重返乐清,1949年赴台。他俨然成为一个传奇的隐士,邀请南怀瑾讲学的学校、机关、社会团体渐渐的越来越多。而频繁受邀讲学,又让南怀瑾开始吸引更多听众,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也越来越多。
《论语别裁》引发的轰动
1971年,南怀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正式开设《易经》课程,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据说,原因是他的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教室里是满的,窗外还站了人,这就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
真正让南怀瑾“大红大紫”的则是一本《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讲稿后来在报纸上连载,南怀瑾“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后来,时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王雷泉到香港拜访南怀瑾,经他介绍,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正式在大陆出版《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论语别裁》发行即过百万,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
在南怀瑾的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之后, 2006年8月,出版社邀请南怀瑾在上海作一次公开演讲,南怀瑾担心来的人太多容易造成混乱,一再要求严格保密、不作宣传,但消息随即在网络上传开,打进出版社的询问电话络绎不绝。南怀瑾的名气和所能形成的感召力,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南怀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对于纷繁扰攘的“南怀瑾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赞誉或者“南怀瑾就是一个走江湖的”的质疑,南怀瑾说,这一切都与他不相关,他也没有辩驳的想法, “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甚至自嘲说,他的一生也确实就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据说,南怀瑾常常对他的弟子说的一句话是,“拿得功夫以腿真”。修行人打坐,常常是腿痛和痒,南怀瑾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提醒修行的人,不要停留在感觉上,生命很短暂,要抓住修行的重点。不过,私下里,南怀瑾也不免常常叹气。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张耀伟说,做名人难,做一个要无时无刻都为人师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难。南怀瑾一生结识的人可谓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没有几人。这分热闹中的孤独别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怀瑾的那分叹息更是一种无奈。
如今,即将年届九旬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阅读、写作。至于究竟是“国学大师”还是“江湖骗子”,恐怕还要留给更多的后来人去评说。
《庄子諵譁》解题游乎经史子集开启智慧之门
文/李伟国
第一次见南怀瑾先生,就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刚刚在台北出版的厚厚两大本《庄子諵譁》,南老还在扉页上给我写了许多字。那是去年7月间的事了。席间我罔顾礼数不周之责,兀自翻阅起来,直听到南老说:“这是我二十年前讲述庄子的记录,两个月前刚出版,你有兴趣,回去读吧。”我这才发现,不知不觉地,已经读了二十多页。
《庄子》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后来的道教中,《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南老的书名,显然是将“南华”嵌入其中。
“諵譁”这一个近乎新造的词,其涵义如何呢?据台北“老古文化”总编辑刘雨虹先生告,南老自谦,说他的这部书只是喃喃自语,哗啦哗啦而已。原来如此。或许南老以为,以“喃哗”两个字作为书名的一部分,似乎不够雅驯,于是就用了“諵譁”。
按照我的初步理解,南老说的喃喃自语,是指他的这部书,讲解的虽是《庄子》,但又不是《庄子》的附加物,而是南老本人思想和学养的充分体现,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南老说的哗啦哗啦,则是说,其讲解决不囿于《庄子》的文句及字面理解。南老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我这样的解题,不知道是否符合南老的原意。
南老在《开场白》中说,《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固然非常有名,但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外篇和杂篇。中国的帝王之学,军事学、谋略学、作战的谋略,做人的谋略,都是外篇和杂篇的影响。历代大政治家,创业的人物,甚至如曹操一般人,也都受了外篇的影响,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上的启发,也非常巨大。但此书两册,南老只讲解了内篇的全部七篇,其外篇和杂篇既如此重要,不知道南老有没有续讲的计划。
(作者为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
朱维铮:“国学大师”之名言过其实
南怀瑾众多追捧者认为,“南怀瑾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堪称‘一代国学大师’。”但这一说法也遭到了国内学术界的众多质疑。
知名学者张中行就曾公开撰文痛批南怀瑾的代表作《论语别裁》。张中行称,《论语别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但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而且,南怀瑾讲《论语》的方法,也就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更使人吃惊的是,南怀瑾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可谓“前无古人”,如该书在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滑天下之大稽。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日前在谈及南怀瑾时也表示说,称其为“国学大师”言过其实,“他也就是在读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后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南怀瑾值得佩服的一点是,他有勇气讲出他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过”。
南怀瑾的名字在广泛传播中,常常和各界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为不少人所诟病,被认为是借名人炒作自己的“江湖骗子”。南怀瑾曾经的闭关修行、晚间打坐修行,甚至他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一小碗稀饭的饮食习惯,都被不少人质疑为是将自己刻意打扮成“奇人异士”的一种“江湖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