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式治堵”在各地“高招”不断:有谏言收“拥堵费”的,有传言收“排污费”的,北京市有关部门则再次提出将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上海的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又创新高……在各地治堵“高招”连出、风声四起的背景下,人们不难发现治堵公共政策的制定目前缺乏一套科学、民主的流程,多可以形容为主管部门“摸着石头拍脑袋”,民意、民智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新华社发赵乃育作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深圳工作区停车费上限拟涨至每天200多元,北京再提评估单双号限行可行性,上海车牌拍卖价突破6.6万元大关,广州车牌摇号越来越难并传“限制外牌”……近期,一线城市治堵“限”字频频升级。
治理拥堵,本是人人盼望的好事,但不少百姓感觉并不舒服:是不是到了非用“限”的地步?面对“堵城”之困,“限”字令还能管用多久?
治堵频升级反现捉襟见肘
悄然间,国内大城市交通治堵措施又迎来新一轮“加码”。
深圳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此次提出新的“治堵”方案,拟将停车场分为工作地、商业地和居住地三类,实行差别化收费。工作地区在工作日内停车费起步价为每小时15元至20元。
从实施第一阶段缓解交通拥堵开始,北京靠“限”来缓解拥堵已经历9年,随着交通压力逐步增大,北京的治堵措施已从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到“限行”,再到“限购”,此次再评估“单双号限行”的可能性,可谓再度“加码”。
在强烈刚性需求的推动下,上海车牌拍卖价格近期突破6.6万元,创出历史新高。在实施车牌摇号的北京、广州同样面临着中签越来越难的困境。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说,长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管理的低效,不可能根本性缓解问题,很快就会出现反弹。
专家表示,一方面,我们治堵措施“加码”,正说明了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捉襟见肘”,缓堵措施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事实证明一些限制性治堵措施实施后,可能引发新一轮买车热潮。
例如,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开始实施每周限行一天的治堵措施,最初道路拥堵确实得到了改善,但没有延续太久。新增的车流中,有不少就是人们为了应对限行而购买的第二辆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