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路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非上海户籍的学生占比达66%
○目前,随迁子女占上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比例已超过40%
“进了古北路小学的门,就是一家人”
12月19日清晨,苏醒的上海,人流车流渐稠。
11岁的上海男孩周星宇拿着从早点摊上买的大饼油条回到家。周爸爸是残奥会举重冠军,对自理能力强的儿子很满意,一家人香甜地吃完早餐,星宇背起了书包。学校就在小区里面,他快步冲进校园,走进五(1)班的教室。
家乡在浙江嵊州的女孩牟野,则背着书包坐在爸爸的电动自行车上,目光灵动地看着街景,妈妈目送着两人远去,转身回到娄山关路的小烟纸店,准备开门迎客。
稍后,小淘气侯学强也风风火火地跑进校门。他的父母来自安徽颍上,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地铁二号线娄山关路站做保洁员。对贪玩的儿子她有些不放心,为了就近照顾,她宁可辞去月薪4000元的饭店服务工作,而来到收入锐减一半的新岗位。
几个孩子彼此打着招呼,走进不同教室。他们穿一样的校服,听同样的老师授课,享受同样的小班化教育。
走进上海市古北路小学,挂满各种“特色学校”、“示范学校”铜牌的不锈钢柱子迎门而立,不算太新的校舍倒也整洁、敞亮。
在这所朴实的公办小学里,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图书室一应俱全。教室里配了空调,让冬天温暖如春。走廊里挂着学生们的大幅画作,从现实画到科幻,稚嫩中透着老练。机器人教室里摆着孩子们的杰作,陈设着国内外比赛获得的奖状、奖杯。
该小学有435名学生,其中非上海户籍的学生299人,占比达66%。周明星校长很自豪,“除了西藏和新疆,我们的孩子来自全国所有省区市”,他在开学典礼上说,“进了古北路小学的门,就是一家人!”
不仅教书,还教伦理,教常识,教做人
五(3)班的语文课。班主任叶立凤在讲授第三十九课《一夜的工作》。大屏幕上放映着周恩来总理伏案工作的照片。
“谁能说说,我们能从周总理身上学到什么呢?”
坐在最后一排的侯学强说:“妈妈很辛苦,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孝顺妈妈。”
老师循循善诱,不仅教课文,还教伦理。
美术教室。徐苏彬老师在教三年级小朋友“画画自己的手”。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免费取用学校的彩笔和颜料。
“现在大家拿起放大镜,看看自己和旁边同学的手,能看到些什么呀?”
“有一条一条粗粗细细的皱纹!”
“这不叫皱纹,叫纹理。”
老师不仅教美术,还教常识。
操场上,体育老师金仁杰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玩沙包,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刚才有同学摔跤了,稍微不小心就会被踩到。”金老师提醒孩子们,“别光顾自己玩,要把摔倒的同学先扶起来。”
老师不仅教体育,还教做人。
“教育是一种根雕效应,每个学生都独特而出色”
古北路小学周围有两个菜市场,旁边的一条马路上肩挨肩地开着众多五花八门的小店。许多孩子父母就在那里工作。
周校长和教师们开玩笑说,这些孩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由于动迁工程,小学周边很多居民都搬走了,生源逐年下降,开学时只有几十个沪籍学生报到。开门办学后,古北路小学又红红火火了。
非沪籍的孩子们,淳朴,又能吃苦,自理能力强。像五(3)班的牟野,功课好、乐于助人,经常给低年级学生当小老师,因此获得“上海小先生”的称号。两年前,才8岁的牟野,就敢独自换乘几趟公交车去逛世博会,至今小姑娘还在为此得意。
但是,非沪籍孩子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未接受学前教育等特点,生活习惯也与上海小孩差异较大。
周校长还记得,接收第一批随迁子女入学后,他在校门口迎候,能隐约闻到一股鱼虾味。一些孩子的眼神里还有敌意。而上海孩子的家长,也不无担心,外地生源多了,校风会不会受影响?
冯贤飞老师至今还记得,在常规卫生抽查中,不少学生被查出经常不洗澡,最长的3周没洗过澡;不勤换衣服、不剪指甲。
“我们教孩子,首先要做个文明人,然后做可爱的新上海人”周校长说,“教育是一种根雕效应,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就看你怎么去雕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有无奈
四(2)班的林旭珍是二年级从河南转学过来的,她由衷地喜欢新学校,“这么好,还全免费!”更多的孩子,像牟野和侯学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对家乡的印象全然模糊不清。还有个女孩子,被问到家乡在哪里时,自豪地说,“我是新上海人!”
按上海的政策,只要父母工作在本区域一年以上,可以证明身份以及和子女关系的(五证齐全),孩子就可以就近入学。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上海已实现所有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随迁子女占上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已超过40%。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超过40万人,比2011年增加3.4万人,比2007年增加20万人,翻了一番。
而上海为此的投入也逐年加大。2012年,上海市教育投入700亿元,其中基础教育约473亿元,包括重点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及对招收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民办小学给予办学补贴。按40%生源来自随迁子女计算,上海每年花在非沪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经费可能超过百亿元。
周校长发现,上海的优质义务教育成为吸引越来越多外省市人群入沪的重要因素,从前是父母先来上海工作,再接孩子来上学。现在不少家长索性先带着孩子过来上学,再找工作。
外来务工者深知孩子的未来还充满不确定性。
“上海小先生”牟野在每学期的联欢会上都是主力,古筝已考到8级。牟野的父母1994年就从浙江嵊州来上海打工。慢慢地,他们开了一家小店,还在小店对街的小区买了房子。
“如果牟野初中毕业回去读书,我只好陪她回去,这家店不知还能不能开下去。”牟野的妈妈徐亚妃有几分无奈。
现在她每天都盯着电视和网络,看有没有出台新政策的细则。因为她听说,上海即将实行居住证积分制,非沪籍人士可根据自身情况累积分值,积分达到规定分值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
牟野和妈妈对此充满期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