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攻关,一切为了海军战斗力
对掠海导弹的攻击,美国海军4次3中,中国海军8次8中!2004年9月,英国《简氏年鉴》图片配发的这段文字引起了世界关注。这里面饱含着邱志明及其团队的辛勤汗水。
超高速、超低空、高突防、高毁伤,进入20世纪90年代,反舰导弹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水面舰艇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末端防御系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据计算,针对不同的目标速度,在武器系统精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保证全航路至少命中一发的概率,在有效拦截区段内火炮射弹数应基本保持一致。那么,随着来袭导弹飞行速度的增加,火炮射速也应相应提高,他们进行了大量仿真计算。
拦截1倍音速的掠海反舰导弹,火炮射速要达到4200发/分,这对于现役的多型近防火炮问题不大。但此后的一组数据却令包括美国“密集阵”、荷兰“守门员”等在内的多数速射炮力不从心:拦截1.5倍音速的导弹射速要5597发/分,2倍音速要6713发/分,3倍音速要8386发/分,4倍音速则要到9579发/分……
邱志明团队有能力在超音速导弹的攻击下,为舰艇打造一道安全屏障吗?我国的工业水平能造出这样的舰炮吗?
“不可能”不是邱志明的宿命!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开始全力攻关!
“某反导舰炮超高射速技术研究”是决定舰炮性能的关键。邱志明主持研究所、工厂、军代表室等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日夜研究论证,大家不眠不休,最终突破关键技术,在多变量的动态平衡中求得最优方案。试验表明,由工厂按此方案试制、加工、调试的样机“加特林”炮,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了近100%,超高射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标、勤奋、实践、创新”,这八个字就是邱志明成功的秘诀——
多年来,无论搞哪一项科研,他瞄准的都是业界最高难度,目标都是世界一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没有在凌晨12点前睡过觉;多年来,他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为了直接提升部队战斗力;多年来,他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用无数个奇思妙想,为海军装备事业奉献着力量!
这八个字陪着邱志明一路走来,使我国海军战斗力稳步提升!
舰炮武器系统的最优化研究,因其算法难度大且结果不定,没有一个特定的计算方法和解值,一直是舰炮系统攻关一块硬骨头。然而,这块硬骨头却对舰炮武器系统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1987年,刚调到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的邱志明便下决心啃这块硬骨头。几个月里,他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并系统学习了最优化理论和方法。
直到今天,大家都对邱志明抢电脑的事记忆犹新。当时,研究院只有1台VAX小型计算机,各单位的科研人员轮流上机。然而,进行最优化计算必须用计算机。他和孟庆德、张世英一起,编好程序后,每天早早地来,争排第一个,带着冷馒头进机房。往往傍晚要下班了,机房管理人员要清人锁门,可他还是求人家再宽限一会儿,这一会儿可就是几个小时。
那些日子里,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别人盼着过周末,他也盼。因为,周末晚上他能痛快淋漓的干一个通宵,第二天可以无所顾忌地躺在桌子上大睡一觉。忙了一天,临睡觉前,热恋中的他都会抽出二三十分钟时间,给远在南京上学的女友写上一封信,“汇报”当天的生活与工作,累并幸福着。
半年时间里,他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繁琐推演和缜密计算。通过对舰炮系统的建模仿真,他和同事们探索出一套综合应用多种计算方法的快捷途径,创造性地解决了舰炮武器系统性能、参数的优化难题,奠定了舰炮武器系统总体性能、指标论证和参数优选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