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榜常客”为何年年中标?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加上这次抽检出可致癌物质,欧霞公司的产品三年来四次登上了质量抽检不合格“黑榜”,其中两次是因为PH值超标。这样的“黑榜常客”为何还能年年中标?记者调查发现,小企业制衣成本低、学校采购权限大、监管环节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德村的欧霞公司,生产车间目前已经全部停工,一楼仓库里堆放着几包未出厂的校服。据悉,这家公司承制校服已有四五年时间,年销售量在1.5万—2万套。
据了解,在上海等全国许多地方,校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公司这样的小企业,而校服的生产本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做服装的厂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在这附近,像我这样的还有三四家,没什么大的厂子。”欧霞公司负责人王龙珠说。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小企业生产校服,而不能找相对更有质量保证的大企业?
最普遍的说辞是校服限价过低。上海某小学退休校长张京堂说,高中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150元,采购价格需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点的衣服,150块能买到吗?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价格却不能动,学校怕家长投诉乱收费,只能压低成本。小企业也是微利,有时候还要给采供方回扣,根本赚不到几个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学校为了价廉“睁眼闭眼”,致使无良商家仍能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购权完全在学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价格把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职责。
“我们只跟学校打交道,竞标的时候,我们拿服装过去,把服装的原料、设计讲出来以后,完全由学校来选要哪家的服装。他们基本上选了一次,我们就会合作好几年。”王龙珠坦言,生意总免不了熟人牵线搭桥,有一些人情往来。一家校服生产厂家生产的校服不仅对口多个学校,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学校的权力缺少约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鉴别校服质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厂商忽悠。
“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脱线等情况,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业,可能连质检报告都不看就收货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学生处的老师说,对学生校服质量或原材料进行把关,“这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