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哪怕是混个脸熟在有求于人时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金钱来维持自己浩大的面子工程。但在这过程中,人情消费透支自己的腰包,成为一种负担的现实却让人们颇感苦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3月5日《中国青年报》)
担忧
经济负担 精神污染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本是一种美好的传统文化,《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借助人情消费,传达出感恩、敬重、沟通、和谐。可是,当人情消费成了奢侈消费,这哪里还是正常、朴素、理性、理智的人情往来呢?分明成了一种人情“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滋生了不良动机和腐败,更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明和高洁受到了忽视,实在是一种发展缺憾。
人太胖了,容易滋生心血管病以及心脏病,人情往来陷入臃肿浮华的攀比中,同样会让社会肌体、精神肌体,滋生各种病态:嫌贫爱富、唯利是图、感情寡淡、真情萎缩、人格虚伪、善美扭曲等,其结果,不但让自我陷入矛盾和彷徨中,更让精神发展、社会风俗在消费主义、娱乐主义中越滑越远。
《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这种信任断裂,除了社会因素,人情往来中的过分物化、唯利是图,同样是重要的社会原因。当我们过分被物质绑架,成了精神躯壳、灵魂空心,就容易出现精神失落感,产生诸多不良情绪。
中央“八项新规”倡导节约,反对浪费。人的现代化、绿色现代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应该让免礼节费的人情节俭主义成为新时尚,衡量人情厚薄的指标,绝对不是物质和丰厚礼品,而是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深藏内心的挂念和关心。刘克梅
结论
交流单一性的揭露者
婚丧嫁娶、节日送礼本是一种民俗文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大大提高,很多人把这种人情消费当成了攀比,变成了要面子。这种风气的形成,原有的“礼尚往来”就成了人情消费的负担。
据调查,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2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21.7%)等。这正好反映了当下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过多依赖于人情消费,把人情消费当成了拉近距离、维持感情的一根“万能纽带”。这是把以前简单的礼尚往来的民俗文化进行扭曲化,把人情消费泛滥化,更是人际交往方式单一的瓶颈化特征。
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比如婚嫁送礼、逢年过节送礼、同学同事聚会、压岁钱、生日寿辰、祝贺乔迁、看病求医、职场打点、升学拜师等,看来是体现出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但这一复杂性的层面下,都通过送礼来完成,正说明了当下社会的浮躁,对人际的交往,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维持都没有耐心。本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人际交流和感情维持,也快节奏地、简单地通过人情消费来完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情消费这种简单而又有面子的做法,自然就会成为解决亲朋好友之间交流方式出现单一性的“万能之法”。于是,人情消费就戴上了负担的“枷锁”。
要想改变人情消费成负担的现状,从“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意重;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严肃党风政纪,狠刹腐败式人情往来;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等方面来做,也只能治标不治本,还得从个人观念的改变开始,同时拓宽人际交往方式的渠道,来减轻人情消费的重荷。吴礼建
- 收取学费总体不会增加研究生经济负担——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三部门答记者问
- 媒体评春节送礼观:多一些感情、少一些人情
- 落马贪官心理:收100多次礼还没有人家一次收的多
- 令人恶心的“送礼广告”早就该叫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