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16时34分,一名叫“大司村民”的网民在“宿州政民连线”的论坛上敲下这样一行字:“谢谢。对贵单位的答复我很满意”。这一刻,距其一开始发帖的5月17日9时06分,已相隔20多天时间。
其间,对于宿州市网络发言人有关“公布低保户名单”的回复,“大司村民”多次回帖表示不满。经过数度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交锋”后,“大司村民”最终等来了令自己满意的回复。
“文字上的回复即视为办理终结的现象”在各地流行的“网络问政”中并不鲜见。对此,有网民呼吁,网络问政不能流于形式。
5月17日,网民“大司村民”在宿州市纪委承办的“宿州政民连线”上提问:“请问,灵璧县冯庙镇水牛陈村大司庄,有哪些人在吃低保?名单能不能公开?”
帖子发出不到3小时,网上显示状态即为“已受理”。三天后,灵璧县政府网络发言人作出答复,这一时间比宿州市规定的“限五个工作日之内回复”的最后期限早了两天。
网络发言人在回帖中写道:“网友你好!现已就此事咨询冯庙镇政府,冯庙镇政府给出答复:……如有疑问,请联系村委会或镇民政办公室,同时欢迎网友对低保工作的监督。”
此回复没有满足网民的要求,“大司村民”随后跟帖称:“强烈建议写出名字。”
两天后,该网络发言人再次回复称,“低保户名单涉及个人信息,不便在网上公布,请网友谅解。如有疑问,请到村委会或镇民政办公室查看低保户名单。”
这引起了“大司村民”的不满和质疑:“涉及个人信息?是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吧……”灵璧县冯庙镇民政办随后进驻黄家村部,对享受低保人员名单进行重新评议。
在网络问政平台上,灵璧县政府网络发言人公布了详细的处理过程,同时对16名村民代表和25名享受低保人员的名单一一进行公布。
“‘一问一答’即被认定为案件已终结,很多回复只是表示‘正在了解’或者‘正在处理’,谁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有网民在网络问政平台中表达出这样的不满。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勇博士表示,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实时性等新媒体特征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已是当下各地政府效能建设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不过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
他认为,“网络问政”是若干种“问政”方式中的一种,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个完善的流程,回复时应该尽量避免官话、套话,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信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